本帖最后由 战士 于 2017-10-6 14:08 编辑
新华社长春10月3日电 题:为了2100多个家庭的团圆——“宝贝回家”10年记 新华社记者 刘硕 这个中秋节,被拐后离家已26年的蒋友幸终于能再像10岁时一样,陪在亲生父母身旁,沐浴着家乡的月光。“这些年每逢中秋就会思念亲人,今年终于团圆了。”蒋友幸说。 在“宝贝回家”的记录本上,蒋友幸是第2124名成功寻亲者。“宝贝回家”寻子网成立10年来,创办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和27万多名志愿者一起,让与家庭失散的“宝贝”们的回家路不再漫长。 10年,“加速度”的感动 9月29日,蒋友幸从福建莆田回到湖南永州东安县。他的千里归乡路上,从在网上发帖、采集血样到成功与亲生父母比对DNA,每一步都有“宝贝回家”的志愿者们帮他寻找方向。“感激的话已经不知道如何表达。”蒋友幸说。 “当年找到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我们连一张照片都没拍下来。”张宝艳说。网站创办十年来,从最初几个月才能有一个成功寻亲者,到如今几乎每天都有成功案例出现,这样的“加速度”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出乎预料。 张宝艳、秦艳友深知,这“加速度”来之不易。2007年网站创办时,没有人主动上门,他们就出去邀请丢失孩子的家长登记,千方百计帮助寻找孩子。这些年,总有人问他们是不是有所图,他们总是耐心解释;甚至有人对张宝艳夫妇和志愿者们出言不逊,但他们总能把委屈化为动力。 “那是2016年冬天的一个大雪夜,王俊修坐火车来到通化。看到他在火车站穿着单衣,千里迢迢从广州赶来专程向我们致谢,那一刻泪水再也忍不住了。”秦艳友提到的王俊修是2012年走失的孩子王业淞的父亲。为了寻找孩子,王俊修曾专门来到“宝贝回家”所在地吉林通化上门求助。 “2015年夏天,王俊修身上背着菠萝蜜、芋头等土特产来到办公室,衣服湿透了,那种迫切寻子的心情让人动容。”秦艳友说,当时他和志愿者们都非常感动,发动很多资源成功帮他找到了儿子。 从2个人到27万人 2002年,于子锐在温州不幸被人贩子拐走。之后的10多年里,于子锐在河南的一个农村被迫过着委屈的生活,寻家的念头从未停止。2016年,于子锐在朋友的介绍下,鼓足勇气到“宝贝回家”网站登记,在志愿者竹林听雨等人帮助下,她顺利地登记、采血,最终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如今的于子锐已经在亲生父母身边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她的身份还有了些许变化:从寻亲者变成了“宝贝回家”志愿者。“‘宝贝回家’帮我找到了回家路,我现在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于子锐说。 “刚开始我们是‘夫妻店’,后来越来越多人加入我们,志愿者越来越多,现在已经突破27万人了,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还有不少人在国外。”张宝艳说,志愿者们承受着压力、委屈,但他们依然默默努力着。 张宝艳每次打开QQ的时候,都会有成百上千条信息推送过来。对于每条信息张宝艳都会认真阅读。她知道,数百个志愿者工作群、讨论组,每一条信息都有可能是寻亲成功的线索。 2015年,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获得“感动中国”10大年度人物。“宝贝回家”办公室的墙上,还挂着很多各种奖牌、锦旗。“这些荣誉不仅是给我们俩的,更是对我们全体志愿者的认可。”张宝艳说。 为了更多家庭的团圆梦 “大姐,你真的什么也不要吗?”一位家长看到志愿者们无私地帮他找孩子,禁不住这样问张宝艳。“这些年的经历,让我十分理解与孩子失散的家长们的痛苦。”张宝艳说。 “什么是幸福?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幸福。”张宝艳说,这十年看到很多家庭悲欢离合,也看到很多家庭重归团圆,这让她感到责任很重,毕竟“宝贝回家”网站上,还有7万多条寻亲信息没有结果。 这些年,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和志愿者们在尽心办好网站的同时,还走出通化,走上电视节目,举办寻亲大会,与警方合作推动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向社会公众宣传防拐知识…… 张宝艳、秦艳友和志愿者们的努力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爱心企业参与其中,在各类产品包装上印上了走失孩子的基本信息,在“404”网页上挂上寻亲信息。今年,张宝艳夫妇走进微软总部,最先进的人脸比对等技术被运用于寻亲之中。 除了2100多个成功寻亲的案例,“宝贝回家”还帮助数百名被拐妇女和其他寻亲者完成了心愿。 “总有人问我们,这个网站会不会一直办下去。我们当然希望在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下最终实现‘天下无拐’,网站有一天能关门。但目前只要有人需要,我们就会一直努力办下去,不论多难。”秦艳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