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施施然妈 于 2017-7-22 08:59 编辑
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感念
——寻找于庄敬
编辑:施施然
古人云:“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自己的亲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让亲人感到安定,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60年代,是中国建国以来,人民经历颇为苦难的年代,饥饿、生活必需品的极度匮乏,天灾加上人祸,人们生活朝不保夕。可就是在这艰难困苦的年代,有那么个人,恪守孝道,不管多艰难,从未间断过对岳父的供养,在妻子离世后,仍坚持不懈没有停止,直到岳父离世。这份孝心放在现代也是相当令人动容,而在当时那就更为难能可贵,足以让人终生难忘。
2017年6月,宝贝回家志愿者迅雷接到耄耋老人苏瑞芳的求助,她想在她有生之年找到她的妹夫于庄敬。老人嘴里的妹夫,德才兼备、仁义守礼,与小妹成婚后育有两子,缺衣少食的当年,妹夫除了养活妻儿,还一直接济照顾妻子娘家,岳母去世后,对岳父更是用心。1964年,小妹因病离世,给妹夫留下两个年幼孩子,大的三岁,小的才三个月,妹夫带着他们远离北京,在新疆工作。一个男人,带两个嗷嗷待哺的幼子,边工作边生活,不用想也可以知道当时他的生活是有多么艰难,可即便是如此的艰难,妹夫仍旧没有忘记给北京的岳父寄来生活费,岳父心疼他,让他停止,他却一直继续,直到岳父离开人世。妹夫的孝义、美德,让苏瑞芳感念在心,一刻也没有忘记。
话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离世后,家就不再是一个家,兄弟姊妹们最后变得只是亲戚,联系自然没父母健在时的紧密。当时那个年代,通讯极为不便,加上妹夫又不断调动工作,父亲离世后不久,苏瑞芳就没了妹夫的消息。虽然妹夫就这样退出了她的生活圈,但她一直没有忘记妹夫、忘记妹妹留下的两个孩子,每每想到他们时,她就翻出他们一家的照片,照片是越看越是想念,越是想念就越是想相见,她真的很想找到他们。
在看了央视的《等着我》后,苏瑞芳寻找妹夫的想法变得更为强烈,她将自己埋藏在心底无数年的念想告诉了子女们,在子女们的帮忙下,她在宝贝回家寻亲网站上登记了寻亲信息,子女们为帮老人圆梦,也不遗余力到处打听,最后打听到于庄敬老先生曾调到天津市大港石油管理局工作,而更进一步的信息却无从查找、没法得知。
接任务后的迅雷,与苏瑞芳联系了解全部信息后,整理编辑发出寻亲帖: 寻找 于庄敬
帖子发出后,迅雷开始寻找突破口:苏瑞芳清楚知道妹夫名叫于庄敬,加上她的子女们又帮忙了解到于庄敬曾工作过的天津大港石油管理局,“天津大港石油管理局的于庄敬”。迅雷将这资料传给宝贝回家志愿者淡然,请求淡然帮忙核实相关信息。经过淡然的一番努力,最终找到于庄敬小儿子于继生的联系方式。当迅雷拨通于老先生儿子于继生的电话时,于继生有些迟疑,为了消除于继生的疑虑,迅雷问苏瑞芳要来她妹夫当年与妹妹的合影,以及妹妹抱着大儿子(也就是于继生哥哥)照的照片,并将照片全部传给了于继生。
收到照片后的于继生,给迅雷打来电话时,态度与之前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言语间明显有些激动。母亲离世时他还太小,成长过程中,随父亲工作迁移东奔西跑,一直没见过母亲娘家亲人,如今年过90的二姨,突然找上他们,自然是令他们惊喜交加、感动不已。在得知二姨找他们的初衷时,于继生向迅雷转达了他父亲的原话:“我所做的都是我应当做的,不值一提。”老人家言简意赅,认为照顾自己亲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事,在大环境下,生活越艰难越该想办法让自己亲人过得安稳、不为生活担忧。老人家说到也有做到。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他当时的所作所为已深深的烙印在苏瑞芳的心里,任斗转星移、岁月变迁,都没曾改变。
苏瑞芳要找的妹夫于庄敬终于找到了,我们本应该大力宣扬于庄敬老先生的孝义美德、苏瑞芳老奶奶的知恩感恩,可于老先生坚持他所做的一切只是本分,不能用来炫耀。征得网站同意,迅雷将双方的联系方式互相给了对方。苏瑞芳这段因为感恩延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感念,最终在见到妹夫那一刻得到了彻底释放,老人家圆梦了。
编后记: 宝贝回家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是全体志愿者以及各界爱心人士的功劳,是大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在这里,向每一位参与案例的志愿者致敬。许多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做了很多工作,而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因编辑无法亲身参与案例,而案例的编写时间要求相对紧迫,难免会对案例的细节或参与的志愿者有所遗漏。为进一步完善总结的内容,确保案例能够真实还原寻找过程,如发现有遗漏或是偏差,欢迎了解和参与案例的志愿者随时提出修改意见,案例总结如有不妥,可随时与案例编辑或网站管理彤(2022399556)或者依依(539683555)联系,我们将随时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