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三近照
煤场、大烟囱、铁轨……对于41岁的男子刘兰三来说,“家”只是一个模糊的记忆。五岁那年,他从自己的家乡走失,在养父的抚养下,才过上正常的生活。 弹指一挥间,三十余年转瞬即逝,刘兰三也已成家立业,但自己的家在哪里,亲生父母是谁,这个疑问一直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幼年命运发生改变 在颍泉区伍明镇陈刘村,凡是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刘兰三是从外地捡来的,而且是一名聋哑人。 “被收养时,他就已经身有残疾。”刘兰三的七旬养父刘文新说,当时因为家里贫困,拿不出多余的钱给他看病。 原来,刘兰三的老家在淮南市。他年幼时,因和家人赌气离家出走,一时找不到家在外流浪,后来被一位卖花生的老人收养了一段时间,并带到阜阳。 卖花生的老人收养了刘兰三半年多,生活难以维系,就把他辗转送到了刘文新家。当时,刘文新的女儿只有几个月大,妻子因病去世,他决定把这个男孩留在身边照顾。 “他听不见也说不出。”刘文新说,刘兰三被他收养时,大概5岁左右,因此是1973年到1975年左右出生的人。 刘文新将这个养子视如己出,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还给他取了名字叫“刘兰三”。虽然远离了亲生父母,可是在刘文新的抚养下,刘兰三拥有了幸福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家乡是心头的牵挂 虽然是一名聋哑人,刘兰三却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20岁那年,在村民的撮合下,他和邻村的刘影结了婚,还养育了三个孩子。 由于妻子视力不好,刘兰三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每天早出晚归,忙完地里的农活,再到附近的建筑工地干活。 年复一年,凭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刘兰三积攒了一笔钱,不仅可以供养孩子们读书、赡养老人,还花费近20万元盖起了小洋楼。 一切都越来越好,但是在刘兰三的心里,始终还装着小时候“家”的样子,他记得家旁边飞驰的火车,记得家里的父母和姐妹。 “虽然他表达不出来,但那份浓烈的情感一直存在。”妻子刘影说,她时常见到刘兰三蹲坐在家门口,凝望远方的天空。 期盼见到亲生父母 刘文新记得,有一年,在淮南打工的同村人带回来一份当地的报纸,上面登了一则寻人启事,从具体信息来看,很像是刘兰三的亲生父母刊登的。但当时,刘文新没有同意认亲。 “当时,刘兰三看到自己的照片还大哭了一场。”刘文新依稀记得,照片上的孩子穿着牛仔裤、牛仔褂,留下的地址是“淮南田家庵”,父亲叫“李X方”。 如今,刘兰三生活过得不错,寻找亲生父母成了他最大的精神寄托。而刘文新也希望他能够找到亲生父母。 今年春节后,妻子曾陪同刘兰三到淮南田家庵区寻找过。遗憾的是,记忆中的家乡早已变了模样,寻亲也没有结果。 刘影说,丈夫就是想知道亲生父母是否健在,身体如何,姐妹过得好不好。“如果亲生父母需要照顾,我们也愿意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