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明亮、温暖的起居室里,身着粉红色护理服的“妈妈”们正在孩子们中间穿梭忙碌,给这个喂奶,给那个换洗衣裤,再抱起另一个淘气的小家伙逗一逗。她们慈爱的笑容、温和的语气、轻柔的动作,令小家伙们倍觉信赖安心。“妈妈——”“哎!”特殊的母子关系,涌动着一样的温馨幸福。 “这批新来的护理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绝大多数未婚,都是大中专毕业生,综合素质比较高,她们的加入,给福利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市社会福利院有关负责人满意地说。 “第一次看见这些孩子,我想哭” ■ 李洋洋 22岁 毕业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幼师专业 李洋洋的老家在禹州市褚河乡,家里姐弟两个。应聘到许昌市社会福利院之前,她在禹州市一家幼儿园当幼师。“2009年10月份,我从网上看到社会福利院的招聘信息,有些好奇,就报名应聘了。”李洋洋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她没有进过社会福利院,更没见过这么多孤残孩子。“第一次看见这些孩子,我想哭,出于本能吧,我想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可怜的孩子们。” 经过面试、培训,李洋洋开始了特教工作。“我主要负责3个手脚畸形的孩子学习,在课堂上教他们识字、计算、画画、折纸、唱歌、弹琴等,课后照顾他们吃饭、玩耍。”肢体残疾的孩子与正常孩子相比,学习起来难度要大得多,李洋洋在这方面十分有耐心,从握笔开始,手把手地教。3个月来,她的学生进步都很大,不但汉字写得工工整整,往电子琴旁一坐,甚至能弹奏一两支简单的曲子了。“他们有进步,我就特别高兴,有一种成就感。我经常向他们伸出大拇指,告诉他们‘你们真棒’!向他们传递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很喜欢听他们喊我‘妈妈’” ■ 晓航 21岁 毕业于长江医科大学护理专业 “我姑姑就是从福利院领养的,我来这里工作,全家人都赞成。”晓航被分配到了市社会福利院隔离室,值一天班可以休息一天。由于曾在漯河市一家医院儿科实习过,她在护理小患者方面做得得心应手。晓航坦言,在这里工作一周时,她曾经打过“退堂鼓”,觉得整天管孩子们吃喝拉撒,像个“小保姆”。家人劝导她改变观念,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这群失去父母的孩子。经过一个月的“磨合”,晓航逐渐适应并爱上了这份工作。 “有个一岁半的孩子名叫宝宝,他患的是脊髓积膜膨出,脖子上长了一个肉包。这孩子智力正常,长得超可爱,就是脾气大,爱哭。我只要一来上班,总是先跑去看看他,要是他正在哭,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哄他高兴。很喜欢听他们喊我‘妈妈’,听了心里美滋滋的!隔一天不见,我还想他们呢!”晓航告诉记者,和孤残孩子们相处久了,感情越来越深。“每当他们围着我,奶声奶气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起初,心理上也有点儿承受不了” ■ 李磊 31岁 毕业于许昌学院 初等教育专业 李磊在“苗苗班”工作,这里的孩子年龄都在5 岁以下,将来要由外国人领养。李磊是市社会福利院招聘的28名护理人员当中年龄最大的,家里有个5岁的孩子,所以在照料小孩这方面,她适应得最快,现在已经是“苗苗班”的骨干了。 “起初,心理上也有点儿承受不了。慢慢地,这种感觉就没有了,反而觉得他们既聪明又漂亮,跟俺家的孩子没啥区别。”李磊说,这份工作不算辛苦,但必须具备“四心”,即细心、耐心、爱心、恒心。3个月来,最棘手的活儿是给唇腭裂的孩子喂奶。他们上唇有豁口,吸吮困难,喂一次奶需要二三十分钟,有时候孩子吸不进奶急得直哭,她也急得直掉眼泪。有时候孩子生病闹人,她心疼地想替孩子减轻些痛苦。 “瞧,俺小玉多乖,给妈妈笑一笑,怎么又表现得这么严肃呀……”李磊把患有脑瘫的女孩小玉抱在膝上,亲昵地和她头抵头逗乐。“再过两个月,小壮壮就要被人领养,真有点儿舍不得呀,所以趁现在他还在身边,要好好亲亲哩!”李磊说,她家里负担不大,自己的孩子由家人照料,她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孤残儿童身上,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有母爱的童年
http://www.21xc.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6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