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回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52|回复: 0

[调查探讨] 姑娘,你会被人贩子盯上吗?

[复制链接]
战士 发表于 2016-4-10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许各位都听说、甚至亲身经历过单身女性在街上被陌生男子当众强行拉拽的遭遇。最近和颐酒店女生被拉拽袭击的新闻,让这一类故事在各大社交网络又火了起来。但这些故事总有一些虚虚实实和含糊不清的地方,让人心生疑窦。认为自己被陌生男子强力拉拽,一定是遭遇到了人贩子的暴力绑架,将会拐卖到风月场所被强迫卖淫,或者被卖入深山嫁给了老光棍,这究竟是反应过激,还是有真实的依据?

恐慌,是因为缺乏对真相的了解。事实上,在各种关于单身女性遭遇陌生男性拖拽的类似故事里,很多并不是人贩子。一个大城市,在有摄像头、有目击证人的公开场合,随机暴力劫持一名自己也不了解情况的陌生单身女子,等于无端地把人口贩卖的犯罪风险给大大提高了。一些网友提出的“以打小三名义绑架”这种揣测,已经属于较恶性的团伙犯案,身为同伙要承担的风险和犯罪收益是不成正比的。另一方面,大城市风月场所,有出于自愿的性工作者,犯不着以公开绑架路人的方式,强行增加入行人数。

基于相关的研究和报告,这里把自己了解的信息简单科普一下,既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妇女拐卖的真实情况,也是为了让姑娘们以更理性和冷静的态度来保护自己。毕竟,知道得越多,越能保护自己。

一、 哪些女性更容易成为人口贩卖的受害群体

实际上,相当大一部分活跃在社交网络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女性网友,一般并不是拐卖妇女犯罪的目标群体。人口贩卖是一种具有逻辑和经济理性的恶。它的动机简单粗暴,主要是为了钱。追求最大的效用和利益,就自然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


图1:被拐卖人口的性别、年龄分布图。(来源:国际劳工组织CP-TING项目“2006-2007中国报纸报道人口拐卖案件情况分析”,反拐通讯季刊,2008年第3期)

被拐卖的女性,一般而言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来自相对贫穷地区的居多。年龄主要集中在12-25岁之间。 受害女性大多有离开原居住地的个人意愿,拐骗的理由除了介绍工作和对象,常见的情况还包括利用女性脆弱的境遇(比如急于摆脱家暴、想要脱离贫困环境)。十几二十岁的农村进城打工妹一度成为青睐的对象,外出打工往往和“赚大钱”、“开眼界”、“新生活”等憧憬联系在一起。好几年的民工潮前后成为拐卖案件的高发期。选择她们是有道理的:

1,文化水平不高,信息渠道有限,思想比较单纯,便于利用信息不对称。

2,要打工,方便利用介绍工作的机会骗到较偏远的地方。

3,因为是流动人口,不太容易被发现失踪。

4,本身来自贫穷地区,被拐卖到偏远地区后,更容易通过做思想工作,进一步适应和扎根,逃跑的概率相对低。

5,她们寻找救助和自我救助的能力比较差,法律知识相对薄弱。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受害女性还有语言不通的问题。

难道就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遭遇拐卖的情况吗?看过电影《盲山》的人大概要来争论了。简单解释一下,上世纪80年代拐卖对象比较单一,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妇女为主,大多居住在西南省份(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等),一般是卖给农民当老婆;到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情况开始复杂,随着人口的流动从西南身份慢慢向中部转移,人贩子开始出现团伙乃至跨国犯罪,他们出没于劳务市场、车站、码头,越来越多地开始以介绍工作和做生意作为诱饵。(孙龙,《当代中国拐卖人口犯罪研究》,2004年)

讲述女性遭遇拐卖的电影《盲山》,对应的至少是90年代晚期了。女主角白雪梅就是被介绍工作的人给拐骗走的。受害女性学历从90年代起慢慢变高,以前很多只是文盲和半文盲,后来基本有中学/专科水平(“最美被拐女教师”的邵艳敏就是94年遭到拐卖,初中教育水平),甚至有了大学生和教师。山东一个女研究生遭拐卖被救的新闻甚至轰动一时。但正是因为少见,在《盲山》里,白雪梅的大学生身份才令她“丈夫”的同村分外艳羡。


讲述女性遭遇拐卖的电影《盲山》

二、你可能想象不到的人口贩卖情况

人口贩卖的受害者,绝不只是女性。根据CP-TING项目(在中国地区的一个意图预防劳动剥削的国际劳工组织拐卖项目)的公布信息和相关研究总结的情况,被拐卖之后,一般的境况是遭遇性剥削和劳力剥削。前者比例一般更高,比如卖作媳妇,卖进娱乐场所(进酒吧当舞女)和风月场所(被迫卖淫)等等;后者则包括了比如进入砖窑、制造业、强迫乞讨、当佣人等,其中有为数不少的男性受害人(参见图1)。因为我国刑法在1997年将人口拐卖罪改成了“拐卖妇女儿童罪”,导致受害男性被拐卖的情况得不到合法的保护。2007年轰动全国的黑煤窑事件里,年龄超过14岁被拐卖的男性只能诉诸于“强制劳动罪”和“非法拘禁罪”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和人们想象的不一样的是,比起陌生男性暴力绑架拐卖犯案,其实相当大部分的受害女性是被亲人、熟人和同乡卖掉的。在人口被拐卖的重灾区省份中,根据王启梁从1999年到2004年间对云南平县对拐卖妇女的田野调查(《正式社会控制为何失败》,2007年),外地人和本地人勾结、或者由本地人实施拐卖妇女的活动,才是主要的方式。其中,人贩子一般都要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或者制造一定的关系网络,才能成功实施拐卖。一些人贩子甚至会允许被拐卖女性的原属家庭从收入中“提成”,保证双方满意,降低报警的可能性。

和性别刻板印象不一样的是,人贩子是女性的也为数不少(四川在80年代末女性罪犯中因拐卖而入狱的人数占到了第2位),其中有一些是被害人转化成施害者。在一些个案调查中,从歧视女性严重的贫穷地区被拐卖到相对不那么贫穷的地方成婚后,受害女性被认为是成功改变了命运,甚至成为被羡慕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贩子和被拐卖女性之间甚至会形成一种“共谋”:一种非常典型的情况叫做“放飞鸽”。简单地说,就是被拐卖女性和人贩子约好,等买方付钱后再逃走。如果成功,这就构成了诈骗,没成功,则报案声称自己遭到了拐卖。

而更为灰色的情况则是,拐卖人口和买卖婚姻,在很多偏僻的地区往往被混为一谈、彼此呼应。婚姻交易的需求,往往伴生着以婚姻为名义的各种合法和非法的人口流动。比如前一段时间热门报道的“农村娶媳妇出不起天价彩礼只能打光棍”的中国剩男现象,让很多网友拍手称快称“喜闻乐见”、“活该当初重男轻女”。实际上,“天价彩礼”并不意味着农村女性地位的提高。婚姻成本太高、男多女少的情况,都更容易促成女性买卖市场的形成。一部分出不起天价彩礼的贫穷家庭,会选择买媳妇,价格低一些但是相应地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对于买家来说,也不愿出现人财两空的现象。因此也出现了通过暴力手段拐卖智障和有缺陷的女性的案件(因其逃跑可能低)。和部分地区的妇联工作人员的交流,也能证实国内部分省市的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拐卖妇女犯罪的情况。

而在“中国剩男现象”新闻中出镜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已经有过相关研究,一个广为忽视的情况是,农村高额彩礼的最大受害者,并不是男性,而是家里的女儿。儿子结婚的婚姻支付被转嫁到女儿身上,女儿被迫早早结婚,以弥补儿子结婚需要的彩礼,这种变相剥削的情况十分常见(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2011年)。程序上合法的婚姻买卖,基于市场运作的逻辑,但仍然是一种人口交易现象,只不过规避了可能的司法后果,也更为隐蔽。

实际上因为本文的篇幅,并不能展开讨论跨国人口买卖的情况,那是更加黑暗和绝望的境地,牵涉的情况也更为复杂,而且这些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三、“人贩子故事”的谣言背后

任何一种社会谣言的广泛传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比如“被陌生人袭击醒来发现自己被割肾”的经典都市传说,对应着国内器官捐献/移植相关的管理体系的混乱状况。同样,“单身女性当街被人贩子强行拖走拐卖”的恐慌,也不是无根之木。人口贩卖一直到清末民初,很长时间内都是合法的市场交易(对象为男女奴婢),历史非常悠久。重男轻女现象没有得到改善、女性地位没有提高的前提下,女性遭遇拐卖的现象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并没有什么自救方法和女子防身术,可以确保一名女性免于遭遇暴力的恐惧。女性的人身安全问题,只靠个人能力和防范意识的提高,基本是无解的。

另一方面,必要的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够完整和处于缺失(实际被拐卖人数>公安立案数>法院判决数),对普通民众来说,很难了解到国内人口贩卖的真实情况。相关部门一直没有直接对外公布过失踪人口数量、被拐卖人口数量以及“反拐”的相关执法数据,也没有提供受害人保护的有关数据,或者公布过“反拐”的年度报告,导致“追踪和了解中国反对人口拐卖国家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非常困难”。

相关法制既不够健全,信息也缺乏公开和透明,对资深的专业研究者和救助人士尚且会造成相当大的困扰,更不要说普通人对于人口拐卖的认知产生的偏差了。和颐酒店女生被袭一案已告一段落,在网友的议论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类似经历的即兴故事,真假莫辨。谣言的传播,在近年来的中国,往往是民众获得社会认知和表达社会诉求的“工具性说法”(参见蔡静、李一峰等人的研究)。比起“不信谣,不传谣”,谣言背后的公众心态,往往耐人寻味。

如果能通过这样的事件,引起更多人对女性境遇的关注和讨论,恐怕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吧。

【补充说明】

为什么不多补充数据支持

除了第三部分提到了政府没有公开数据的情况之外,拐卖人口相关数据的统计也是难度很大的事情,有太多灰色和模糊的地带(文中略提到一点),以及流动人口去向不明。在拐卖严重的省市里,不要说统计数据,地方政府常常苦于经费不够无法展开救援活动,各种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有些数据本身也比较可疑。《中国法律年鉴》中有近年中国人口贩卖数据图,是已经立案的数据。这里的问题在于:所谓的拐卖人口高峰期往往发生在“严打”时期,懂的人自然知道,“严打”中判案的数据往往会偏高。对拐卖情况严重的地方政府而言,每到全国打击拐卖活动时,他们的经费和支持会更多,因此立案的数量也会偏多。还有一些论文甚至称五六十年代中国杜绝了拐卖现象,其实只是因为当时未立法而完全被忽视。

总之,我个人在使用数据的时候态度较为保守,这篇文章,更多地是描述一些较为常见的情况。

【扩展信息】

对国内人口贩卖话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访问反拐项目网(UN-ACT China)获取更多信息: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反对拐卖人口合作行动项目(中国)的官方网站http://www.notip.org.cn/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449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30 15:17 , Processed in 0.030528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