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刑警相助 20岁小伙被拐16年后“回家”(图)
16年前,王奎还是个3岁孩童,在贵州习水县家门口丢失到了重庆江津 16年来,他有了新名字漆江来,却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亲生父母 “我的儿啊,你终于回来了!”9月26日上午,贵州习水县城东皇镇杉王小区,迎接王奎(漆江来)回家的亲友团们已把小区门口的路口簇拥得水泄不通,一对中年夫妇一把抱住一个20岁的年轻小伙痛哭流涕。 分离16年的孩子终于回家了。 寻家 每逢下雨天,他就出门边哭边喊妈妈 “16年来,我没有哪一天不想家,不想我的爸爸妈妈。”9月24日,在渝北区实验小学附近一处多人合租民房里,漆江来向市刑警总队打拐支队副支队长樊劲松讲述了自己16年来的思亲情愫。 “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多大?”漆江来说,他对父母家的印象停留在三四岁的样子,当时他在家门口小河边带着妹妹一起玩耍时,被一个陌生男子用两颗糖骗走。 他回忆,他们是坐三轮车离开,后来吃了一盘蛋炒饭,喝了一杯水后就迷迷糊糊地昏睡了过去。深夜他醒来,就在如今重庆江津的“养父”家中。从此,他有了新名字——漆江来。 漆江来说,后来他慢慢忘记了父母的样子,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但是从来没有忘记妈妈拉着他的小手,在家门口一个假山喷泉旁玩耍的情景。 “那个喷泉是圆形的,旁边还有红红绿绿的彩灯,妈妈一定很喜欢我,一直拉着我的手。”漆江来说,之后只要遇到下雨天,他就特别想妈妈。“16年来,我经常一个人打着雨伞,在雨里边哭边喊妈妈。” 长大后,漆江来又徒步走遍了“养父”家附近的几个街镇挨家挨户打听他的身世,却一无所获。 今年2月,漆江来登录“宝贝回家”网站登记了个人信息以及童年的记忆:“家门附近的小喷泉、家门前浑浊的大河……” 寻子 为了找儿子,他在20多个城市打工 在漆江来苦苦寻家的16年里,在与江津仅一座四面山相隔的贵州习水县城的王中书、袁光连夫妇也在苦苦寻找他们的儿子王奎。 “他是1998年6月3日(农历五月初九)在家门口小河边玩耍时丢失的。”44岁的王中书说,当时,一家人向着因头天暴雨突涨的河水大声呼唤儿子的名字,随后把县城里里外外找了个遍,夫妇俩还到了贵阳的儿童福利院守了三天三夜,但孩子始终没有回来。 后来他们又到附近的四川、重庆、云南寻找,仍然一无所获。这时有邻居认为,孩子可能大水冲走了,劝他们放弃。 “我感觉我儿子肯定还活着,我一定要找到他。”王中书为了找到儿子,又先后到20多个城市打工,南至广东深圳、北到陕西西安,西至甘肃庆阳,南到湖南株洲。每到一处,他就是打零工,四处打印寻人启事。赚够了路费,又继续往下一个城市走。王奎的母亲袁光连则一直在家里等儿子。 2005年,王中书、袁光连夫妇向习水县公安局提交了DNA血样。2008年,他在四川泸州打工时听说可以网上发帖找人,又开始四处找人帮忙发帖。 王奎丢失时,王中书夫妇和小女儿是租房住,直到2010年房东要重新盖房,他们一家才搬出来,但是都没有搬远,在出租房旁边买了一套房子。 “这么多年,我们不敢搬走,就是担心哪天儿子要回家,找不到回家的路。”王中书说,他一直相信一定可以找到儿子。 比对 DNA确认,分离16年孩子终于回家 今年8月,刑警总队打拐民警在工作中发现了漆江来寻亲的信息,立即组织专人配合“宝贝回家”网站工作人员对他的基本情况、社会关系、生活状况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核查。 8月6日,市打拐办安排漆江来来到工作地附近的江北刑警支队采集了血样,并联系总队DNA实验室立即开展检验、入库比对工作。9月23日,经公安部DNA实验室确认,漆江来的血样比中贵州省习水县公安局采集的王中书、袁光连夫妇DNA血样,二者遗传标记符合遗传规律。 9月26日一早,市刑警总队打拐支队副支队长樊劲松和“宝贝回家”网站志愿者们驱车4个小时,将漆江来送回了贵州习水县。 16年的执着等待,王中书夫妇终于等到了儿子回家。 打算 先好好陪家人,以后可能还回重庆打工 漆江来昨日告诉记者,当年用糖把他骗走的陌生男子,他再也没有见过。江津的养母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生育,经常和养父吵架。他到了不到一年时间,养父母就离婚了。他就随养父生活。 “养父虽没有再婚,没有其他孩子。”他说,自己刚满13岁,就到饭馆打工挣钱生活、上学。如今找到亲生父母的消息,也还没有告诉养父。 目前,漆江来已经辞掉了在渝北水电维修工的工作。他说,自己要慢慢适应“王奎”的身份,准备在阔别16年的家乡好好陪陪家人,以后可能还是回到重庆打工。 “我找到了爸爸妈妈,还有妹妹,我有家了,以后我回重庆打工,逢年过节一定会回家。”漆江来感叹,虽然经历了失亲的童年,但是在年轻时能找回父母,他也十分感恩。相信团聚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昨天,重庆市刑警总队DNA实验室对重新采集的3人DNA血样进行了对比分析,再次确认了他们的亲缘关系。目前,重庆警方正在对该被拐案做进一步侦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