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不但是因为人数众多,而且那些孩子与长辈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是从孤儿院领养回来的孤残儿童。6年来,这个家庭助养了36名孤残孩子(包括四川地震灾区的9名孤儿),被授予辽宁省首届“百佳和谐家庭”荣誉称号,成为沈阳市的一个家庭寄养基地。
这个家的一家之主就是金泽民,一个有着60多年党龄、年逾八旬的老石油。他用责任将石油人的品质发扬光大,用爱心谱写了一首壮美的金秋之歌。
今年春节是孩子们到金家渡过的第六个春节。22个孩子们回到了金泽民在东油馨村的家。大年三十那天,孩子们高兴地贴春联,挂灯笼,喜气洋洋。金泽民的子女和孩子们共37人一起欢天喜地地吃年夜饭,看春晚、打扑克、包饺子,金老又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红包。
新年钟声敲响了。一时,金老门前鞭炮齐鸣,礼花燃放,孩子们蹦跳着、欢笑着,也让东油馨村的石油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把那些可怜的孩子接回家吧”
收养孤儿纯属偶然。
金泽民1945年参加革命,曾在东北黑龙江林海雪原剿过匪,担任过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处长和中共东北局宣传部巡视员等职务。东北管道创建时期,曾任“八三”会战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离休后享受局级待遇。
2003年,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的三儿子金辅中去沈阳市福利院做义工,看着那些渴望知识、渴求亲情的眼睛,他萌发了助养孤残儿童的念头。有一次,金辅中对爸爸说:“把那些可怜的孩子接到家里吧,我们养育他们。”
这不是一件小事。金泽民考虑了很久,将全体成员召集起来开家庭会议。他说:“收养孩子是一件好事,但好事一定要办好。现在保证孩子吃喝没问题,但将来怎么办?长大了就业怎么办?”
经过充分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同意金辅中的建议。他们的想法也得到了沈阳市福利院领导的支持。在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全家人迅速行动,金泽民夫妇将享受待遇分得的一座连体别墅,改造成教室和宿舍,只留一间自己住,购买了衣服被褥、文具桌椅,还专门给孩子们定做了一个儿童式的上下铺,周围的墙壁都用带有动物图案和文字的泡沫块贴上,营造了一个适合儿童生活的新环境。
如今,金家是这样分工的:金辅中负责教各种乐器和棋技;女儿金辅华和嫂子胥秀珍负责文化课;金辅中的爱人司明飞一直从事幼教工作,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大儿子金辅人负责摄影、绘画、硬笔书法;二儿子金辅民负责体育、物理、化学等实践课和日常生活保障。
2003年9月初,第一批7个孤残孩子离开福利院,怯生生地走进了金泽民的家。这些孩子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3岁。其中有1个是较重残疾,3个是轻度的残疾。从这一天起,原本宽敞、舒适、安逸的家,便开始热闹嘈杂起来。 “老师,以后我就叫你爸爸吧”
“尽管我们在各方面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但孩子们的到来还是与我们预想的情形出现很大差距。”在冬日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金泽民老人向记者说。
新鲜、舒适、优美,这是孩子们对新家的共同感觉,但对人的多疑、猜忌、排斥,又是这些孤儿们无法掩饰的共性。“坎坷的身世,贫穷的经历,被遗弃的伤痛,被寄养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被送回福利院等遭遇,在他们心灵上刻下了很深的伤口。他们常常悄悄聚在一起观察我们,窃窃私语,自我保护能力很强。”金泽民的老伴,今年也逾八旬的沈阳师范大学退休教师白渝红告诉我们。
怎样使孩子们信任这个家庭,将这个家当成自己的家,是金泽民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全家人决定用爱融化坚冰,用无微不至的关心赢得他们的亲情。
刚来时,孩子们一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金泽民寻思,一定要给孩子们增加营养,尽快恢复体质。他们专门请了一位厨师做饭。老两口整天琢磨如何给孩子们换着花样,搭配营养。厨房成了大食堂,一袋大米、一袋面、一桶油不够一周用,买菜得用车拉。金泽民开玩笑地说:“除了饭店,谁家也没有我们家的大米吃得快,五六天就能消灭一袋。”
孩子们的到来,使金家过去安逸、富足的生活全改变了。他们每天都是大锅大灶做饭菜。过去赶上节假日,全家人团聚经常到饭店去吃饭,孩子到来之后,这项内容被取消了。福利院补贴的钱根本不够用,剩余的部分,就得从二位老人的退休金里出,而他们自己只能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了。几年里,他们几乎没有添置过衣物。不仅如此,他们还投入大笔资金购置了乐器、书籍、笔墨等学习用品。买大件乐器动辄要上万元,每个月都要拿出一部分花在这些孩子们身上。金辅中还放弃了课外辅导班的任职,花数万元买了一辆面包车,送孩子们上学。
他们不但在生活上给了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更注重从精神上给孩子们以慰藉,让他们真正有家的感觉。
一个小姑娘患有先天性脊椎裂,大小便失禁,一天24小时都要垫尿垫。一年来,家人为她做了几十个尿垫、10多条褥子,夜间还要像照顾婴儿一样喊她上厕所。有一段时间她的脚磨破了,金老就带着她天天去医院换药,足足跑了两个月。当得知她的生日后,他们悄悄给她订了生日蛋糕,准备了生日礼物。生日那天,当这一切意外地呈现在眼前时,她惊呆了,笑了,又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说:“这是我长到13岁,第一次过生日。”
2004年春节,是孩子们到新家的第一个春节。金泽民给每个孩子买了一套新衣服、新鞋袜,又带着他们到饭店吃饭、唱卡拉OK。大年三十晚上,金泽民又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红包。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回事。金老就告诉他们,过年了,这是给你们的压岁钱。孩子们哭了,他们说长这么大,我们第一次得到压岁钱。他们郑重地在红包上写上了“永远不花”四个字,收藏起来。
亲情在超越血缘的关爱中延伸,真爱溶解了孩子们心中的坚冰。很快,孩子们对金家人越来越信任,越来越喜欢,越来越依恋,有什么话都要和家人说。
一天上完课后,一个孩子悄悄给金辅中塞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我们可不可以不叫你老师,叫你爸爸,行吗?“那一刻,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清瘦的金辅中告诉我们,“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欣慰和温暖。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不久,孩子们又宣布了一个决定,由姓“沈”(孤儿院的孩子们一般都姓沈阳的沈)改为姓金。现在孩子们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称呼,非常自然亲切。在照合影照时,孩子们争相簇拥着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温馨和谐。
“抚养成人,更要培养他们成才”
在金家有一摞证书,都是孩子们得来的:在2005年全国推荐新人艺术大赛辽宁地区十佳评选中,金家的孩子在乐器类表演中有7个人获得全省十佳;在辽宁电视台七星杯少儿艺术大赛上,有9个孩子获得大奖;还有十几个孩子获得了辽宁省、沈阳市举办的书法大赛金、银奖;两个孩子获得了全国心脑速算等级证书。2006年7月,金家人带着孩子们来到北京,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向亿万观众一展风采。
“抚养他们长大不是问题,”金泽民说,“关键是如何让孩子们掌握技能,长大后立足社会,自食其力,才是根本。”
因为这些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今后要想立足于社会,除了基础教育外,还必须掌握一门技能。他们花钱聘请器乐、书法、武术等专业老师任教,又花了2万多元购买了架子鼓、电子琴、小提琴、萨克斯、贝斯、马林巴等乐器,办起了金家小乐队。如今金家小乐队已小有名气,他们到附近福利院、孤儿院、厂矿企业和政府机关义务演出,已累计100多场次, 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金家的爱心行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金家居住地附近的一所小学,主动承担起对这些孩子的文化课教育。现在,这些孤儿是沈阳皇姑区三台子第五小学的正式学生,学校根据他们的特点专门开设了两个班级;有两位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外教,也成了这里的常客,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位享受副省级待遇的离休老同志派儿子送来2000元钱;一位70多岁的老人把家中的六弦琴亲自送到金家;抚顺一位农民用驴车拉来一车米面和学习用品; 辽宁省政府游泳馆表示为孩子们免费提供一切服务;“五爱”服装批发市场的业主以最优惠的价格批给金老儿童服装;东北公司更是把金家的事情当作企业的事情,送来米面粮油、图书文具等等。
“因为这些孩子,我和老伴健康硬朗,大家都说我们返老还童了,那是因为孩子们给了我们最纯真的情感。当他们环绕膝前甜甜地喊爷爷奶奶的时候,这种幸福无人可比。我和老伴常说,谁能有这么多的孙子、孙女?我们有!”金泽民夫妇骄傲而动情地说。
记者韩辛 林伦 通讯员张丽静 候屹http://dzb.zgsyb.com.cn/syb/html/2009-02/21/content_53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