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回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79|回复: 6

[调查探讨] 引导和发掘孩子的记忆 缩小宝贝寻家的搜索范围

[复制链接]
洛阳光明 发表于 2012-8-25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洛阳光明 于 2012-8-25 08:20 编辑




编者按:
      欣闻《宝贝回家寻子网》第500个成功案例发布。换句话表述:有500个被拐卖(走失、送养)的孩子,在宝贝回家志愿者的帮助下成功与家人团聚了!细读成功案例总结,每一期案例都饱含了志愿者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体现了志愿者的团队合作与聪明智慧,也表现了志愿者的喜悦和自豪!自此,向广大的志愿者表示祝贺!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笔者将前不久编辑的一篇工作指导推荐给大家。与全体志愿者共勉:前途一片光明,战友仍需努力!                      (洛阳光明)

引导和发掘孩子的记忆   缩小宝贝寻家的搜索范围

                                                                                  ---------志愿者工作方式探讨

         宝贝回家志愿者在与寻家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很多找父母的孩子常常因为失散时年纪太小、记忆模糊,造成能够提供的线索很少。通过引导和发掘孩子的模糊记忆或线索,努力缩小宝贝寻家的搜索范围。进而在宝贝寻家过程中少走弯路。
         且不谈在襁褓中就与亲人失散的那一群,很多在三、四岁之后走失或被拐卖的孩子中,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模糊记忆能力。通过启发,他们回忆起得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去启发或引导他们回想那些深埋的记忆。看到很多青少年、成年人甚至年纪挺大的人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能够提供的线索往往不超过五条。其实,从他们能够记得起这一点点内容里,通过引导和发掘,还可以扩大或延伸记忆的链条,进一步缩小搜索范围。
         要说方法其实也挺简单的,只是一个人不太容易做到,需要第二方甚至第三方的协助才能完成。这个方法仅限于那些自己原本就有一点记忆,能够总结出一些家乡和亲人线索的孩子。对于那些“小时候事情一点不记得”的孩子可能会没有作用。

        首先,受访者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可以激动或者太悲伤。因为激动、难过和悲伤之类的心情,容易引发情绪强烈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回忆的效果,造成记忆的模糊、扭曲和错乱。
         然后,把自己能够“想”起来的东西细细的在脑海里过一遍,闭起眼睛想想这些记忆在脑海里面,以一种什么样方式存在。提示一下:一般人在那么小的时候忘性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若干年后一下子能够“想”起来的记忆,都是当时在脑海里留下非常深刻刺激的事物。可能是一种感觉,可能是一段声音,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张图片,还可能是一件事情或一个场景。但不管怎样,这种深刻”的记忆在我们脑海里往往会反应成一个定格的画面,或者一段连续的画面。明白了记忆存在的方式之后,需要在脑袋里面想象出一个框子,好像是另外一个人在看别人的“记忆照片”一样。总之,就是要跳出自己的主观意愿圈,用第三者的眼光和视角来观察整个画面的每一处地方或每一个角落。举例来说,比如你记得自己家门前有棵树,那么,这时你的眼光就不能仅盯在这棵树上了。看一看脑海里的画面,这棵树高么?是瘦瘦高高的,还是矮矮圆圆的?是种在路对面的,还是种在自家墙脚根的?树的周围可以看到什么?有墙么?墙是什么颜色的?越过树冠看过去,能看到树后面有什么东西么?有没有楼房?有没有烟囱?还是有其他的树?你看到树下有人么?他们在干什么?下棋还是喝茶?蹲着还是站着?他们身上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戴什么样的帽子、围巾?他们衣服上有文字或者图案么?写的什么画的什么?..…如此这样想下去,也许可以想出这棵树周围的环境。
或者走另一条路线,想一下这棵树开花么?结果子么?开的什么颜色花?结的果子能不能吃?看到花和果的时候你旁边有人跟你一起么?你是在跟那人赏花聊天做游戏,还是在跟那人一起摘花摘果子?那是大人还是小孩,是家里亲人还是邻居小伙伴?当时你在干什么?跟他/她说话了吗?他/她长什么样子?你怎么叫他/她的?“爸爸”、“妈妈”、“小三子”、大光头等人的名字、称呼、外号、昵称,什么都可以……如此这样想下去,也许可以想出另外的人物和线索。

        其次 ,志愿者在采访时,要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拿出来仔细琢磨一番,好像警察问口供似的,引导孩子慢慢地跳出自己的记忆框架,回忆起原本想不起来或者忽略掉的东西。当然,这一点凭自己一个人坐在桌子前“想”,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如果能把你脑海里的画面描述出来,由别人对你描述的画面提问、再提问,往往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不过这需要水到渠成的功夫,需要引导的志愿者有足够的好奇心、耐心和时间。而这个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受访者的不记得了不耐烦情绪,这时候就要看志愿者引导的水平了。必须控制被引导者的情绪,不能因为“不记得”或“不耐烦”就着急了、放弃了。可以安慰受访者平静一点,可以先放一放,休息一下,换个切入角度,开始新的话题。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带领受访者找出很多细节线索,而有些细节则会造成再刺激,让人突然想起跟这个细节有关的另一段记忆。而那些从画面中剥离出来的原本没有提及的细节,有时候可以成为分析时间、地点的线索。不足之处是这种方法的考察对象和考察范围太大,费时费力。并且往往需要特殊的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自己回想的时候,往往无法让自己对自己的记忆场景产生好奇感,进而,把注意力从主要对象转移到次要对象上去的能力。所以,需要第三方的协助。
      上面的方法大家姑且一试,就某个人而言,曾尝试过几次,用这种方法最早能够追思到三岁时候的情景,把当时母亲与人讨价还价的时候周围所有的楼房的格局、花木的颜色、自行车的高度,甚至车链条上的润滑油的颜色都想起来了……

                                                                              宝贝回家志愿者洛阳光明 摘编
                                                                                                                              2012-2-19

为了保证您发布的信息能够及时的得到回复及关注
建议您登陆后进行发帖操作.请点击这里
登陆注册
丁超 发表于 2012-8-25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志愿者在与寻家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不单单要耐心细致,还要有方法技巧。他“不耐烦了”,志愿者不能“不耐烦”,而应该想办法让他“耐烦”,也就是可以安慰受访者平静一点,可以先放一放,休息一下,换个切入角度,开始新的话题。
河洛天空 发表于 2012-8-25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个位! 慢慢细读、熟读 光明老师文章!
秋晨 发表于 2012-8-2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品味了这篇文章,很感谢志愿者洛阳光明的细心和认真。更需要注意在今后与寻亲者的交流沟通中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向新老志愿者学习。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争取更多的宝贝尽早回家。
邢台-流浪 发表于 2012-8-26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流过程中的耐心和细心很重要,这个启发工作其实我们志愿者应该担当起来,看到很多帖子,孩子的记忆或者家长的记忆都是只有几句话,其实因为丢失孩子的家庭大多都是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家庭,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就需要我们志愿者去问,寻家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们的记忆需要我们去启发。宝贝回家志愿者群里曾经流传过寻亲问卷,询问的各方面情况还是比较全面的,不知道是不是每个接任务的志愿者都看到了,都能从问卷中的问题去询问家长和孩子。
希望跟进任务的志愿者能负起责任帮助他们去提供更多详细信息。
战士 发表于 2012-8-27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秘籍宝典啊,应该像很多经典帖子一样设为置顶、高亮、精华啊!
很佩服我们伟大的志愿者们,有时仅凭着蛛丝马迹就能帮别人寻到亲人。当事人的一些身体特征是关键线索之一,父母有很多身体特征会遗传给孩子,比如身高、眼睛、鼻子、肤色、脚指甲、面部的痣等等,孩子丢失时都很小,对家乡的一些记忆即使他现在很确定,因为年纪小的缘故跟实际有时也难免出现偏差,这在很多成功案例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但是身体特征的描述是绝对可信的,如果家长和孩子在登记时能多一些这方面的描述,说不定会给志愿者的对比工作带来莫大的帮助!
春节泉 发表于 2012-9-11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妈呀,爱死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29 09:36 , Processed in 0.035612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