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来探望的人,小女孩儿的目光中带着恐惧 ■本报记者 蔡敏强 摄
调查背景
一位残疾的14岁小女孩儿李双(化名),从河南被拐骗至沈阳,之后沦为以乞讨替人赚钱的工具。
7月21日,因为乞讨到的钱数少于平时,李双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老板”毒打。出于义愤,过路青年南非人PJ伸手解救并把她送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室治疗。
女孩儿的命运随着南非人PJ介入与媒体的持续报道,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这件救人的好人好事背后,却引出了一系列的尴尬。
“叔叔,再拍几张好吗?”7月25日,看着身边的记者,女孩儿试图摆出多个姿势以吸引记者的镜头,“我在医院感觉非常好!”病房里14岁的李双说。
与初见记者时躲避相机、闪闪烁烁相比,女孩儿显得异常配合。
几天来,女孩儿得到了热心读者以及外国友人的关心。然而医院却开始感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照顾得稍有不好,这个女孩儿就会到南非人PJ面前告状……”一个护士对记者说。
女孩儿 不到30分钟排尿3次
“告诉她少喝点儿水,但她根本不听,她不能行走,一有尿就叫我们。不去的话,她就会在南非人PJ面前告状,而实际上,我们确实还有其他的患者需要照料!”一个护士这样说。
迄今为止,李双接受了7个外籍友人的探望,他们是PJ在沈的朋友、同学,分别来自白俄罗斯、澳大利亚、卢旺达……
卢旺达人Gustave告诉记者,来医院的每个人都给过李双相应的帮助,都给过她数量不等的现金。他们同时还借助媒体发布举行义演的消息为李双筹集募捐。
与此同时,一拨又一拨的热心读者给李双送来了食品、生活用品,以至于李双病床后面的窗台都堆不下。
持续的善心得到了媒体持续的发布,然而医院却也很无奈,一个护士对记者说:“在李双的救治问题上,南非人PJ曾多次与医院沟通,PJ认为医院没有尽全力救治李双……”
7月25日下午,记者在病房看到,在不足30分钟时间里,李双先后排尿3次,每次无一例外都有护士给接尿。
“我们告诉她少喝点儿水,但她根本不听,她又不能行走,所以一有尿就叫我们。”一个护士这样告诉记者,“不去的话,她就又会在来探望她的人面前告状,而实际上,我们确实还有其他的患者需要照料!”
医院 不得不治又不情愿收治
“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了,但又实在没有办法!”医大一院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减少媒体在类似问题上对医大一院的报道,是遏止各个方面把流浪人员送来的一个有效途径。
有医生告诉记者,“因为媒体的报道和PJ的热心,使得李双很特殊。”医生们坦言正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所以对她的照顾成为医院一件很“特别”的任务了。
记者在医大医院急诊室一楼看到,23张担架床挤满了病房,医生们正忙得不可开交。
李双的病床居西北角,背后靠近窗户,应该是病房里通风较好的地方,急诊室部分患者对李双颇有微词,“……难道我们就不是患者吗?李双说话声大,有事就大呼小叫的,影响了我们正常休息。”
患者们曾向医院提起,但得到的却是医院的委屈:医大一院目前已经为李双先期垫付了医药费1300元,这笔钱还不知道朝谁去要呢,医院还必须继续为她进行无偿治疗。
“必须”的原因除了来自媒体报道后的压力,院方认为,继续救治李双符合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能。院方准备把李双转至烧伤病房,以使她完全康复。
但院方宣传部门对此事的态度相当婉转,“我知道报道这事对扩大医院知名度有好处,但如果媒体确实希望医院好,那还是免了吧,媒体的好意医院心领了……”
院方这样回答的一个背景是:3年来,医大一院已经谢绝了包括中央级媒体在内的10余次类似方面的报道。“其实医院在救治这类流浪人员时感觉很矛盾!”院方一位相关负责人说,矛盾主要在于救治流浪人员的医药费问题。据了解,医大一院每年都享受政府一部分财政拨款,但医院更大的开支,却要来自医院自己的筹集,即来自患者交纳的医药费。而救治流浪人员的症结就在于此:他们没有亲人,没有工作,无法交纳所需的医药费。
“出于救死扶伤的职能,医院不能把需要救治的流浪人员推之门外!”医院一位负责人说,“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又不情愿收治这类流浪人员。”
医院担心媒体继续对乞讨女李双报道之后,会使更多的流浪人员被送至医大一院,这无疑会增大医院的负担。
与这个说法相佐证的是,就在7月25日晚间20时30分,一名40余岁的流浪男子,昏迷路旁被派出所和急救人员联合送到了医大一院……
“对于这一类患者,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了,但又实在没有办法!”医大一院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所以她坚持认为,减少媒体在类似问题上对医大一院的报道,是遏止各个方面把流浪人员送来的一个有效途径。
救助 虚假地址难以预测女孩未来
“没有人来探望,她都是安静地趴在担架床上,偶尔会与身边的人说上几句话,可一旦有人前来探望,尤其是PJ等外国人来,女孩儿就开始呻吟,而且表情看起来极为痛苦……”
李双被送至医院不久,医生就联系到了沈阳市救助站,儿保科科长刘俭和一名工作人员立刻来到医院,核实李双家庭住址打算送其回家。
救助站业已成为减轻医院在流浪人员上面负担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出乎意料的是,14岁的李双当着记者的面对刘俭说,“我曾被送到你们救助站,但后来又被坏人从救助站给劫回去了。”
李双的话使得刘俭非常尴尬,并断然否认,“救助站也不是菜市场,怎么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一名与李双同病房的患者向记者讲述了李双5天来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没有人来探望她的时候,她都是安静地趴在担架床上一声不响,偶尔会与身边的人说上几句话,可一旦有人前来探望,尤其是PJ等外国人来医院以后,这个女孩儿就开始呻吟起来,而且表情看起来极为痛苦……”
另外,在介绍自己的年龄时,李双曾经当着不同人的面,称自己年龄分别是13岁、14岁、15岁。与此同时,医大一院的医生们为了与李双的家人取得联系,10多次向她询问家庭住址,但得到的全部是虚假地址。
记者曾向PJ询问“怎么设想李双的将来?”PJ表示,他希望医院治好李双,“她确实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儿……”PJ的朋友、学医的Gustave也认为,医院应该无偿为李双治疗。那么,救助站是否应该承担女孩儿医疗费,科长刘俭解释说:“不太清楚,还需征求上级领导意见,不过李双治愈后,我们会把她接到救助站,然后送其回家。如果没有确切地址,我们会将她送到儿童福利院。”记者查看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受助人员在救助站内突发急病的,有权获取及时送医院救助的权利。”而关于救助站是否应该承担类似李双这样未经救助站接收而被直接送到医院的流浪人员医疗费,并没有相关规定。
“这些流浪人员的确很可怜,他们在生病时没有一个依靠,但医院并不是救助站,医院也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单位。”一个医生说,她期待相应的救助制度能够尽快完善起来,而这,也确实是医院和流浪人员面临的尴尬……本报记者 穆云平 曹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