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救助站人物:夫妻离婚了 大人解脱了 孩子谁来管?
十个流浪儿七八个是单亲娃
文/片 本报记者 柴叶
“十个流浪儿有七八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当听到救助站工作人员很无奈地说出这句话时,记者感到震惊。大街上那些流浪的孩子,没有人不同情。可是,却很少有人去想想他们流浪背后的故事,也许他们也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吃穿不愁,嘻嘻哈哈快乐每一天。可是,因为父母离婚了,他们的命运被一步步改写。当离婚越来越“时髦”时,当拿着离婚证的父母高呼“解放”时,有谁去关心角落里的孩子呢?
案例一:被扔3次,13岁男童渴望回家
姓名:子陵
年龄:13周岁
性别:男
家庭成员: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奶奶身体有病。
生活经历:父母离异后,子陵跟父亲一起生活,不久父亲自杀身亡,母亲拒不抚养,子陵被好心人领养过一段时间,现跟患病的奶奶住在叔叔家,其叔叔曾三次将他丢在外地。
性格:沉默、自卑、戒备心强、渴望亲人关爱
初到救助站,子陵怎么也不肯说出他的家庭情况,并偷偷离开救助站。傍晚时分,饿得受不了的子陵自己回来了。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得知子陵的家庭情况后,询问子陵是否愿意留在救助站,可是子陵说:“我想奶奶了,我要回家照顾奶奶。”当子陵被送回老家时,祖孙俩哭成一团。
声音??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老师吕翠:
子陵是不幸的,不幸在于没有家,没有父爱和母爱,无依无靠。可他幸运的是还有一个爱他的奶奶。所以他还没有学坏,还没有因为怨恨走上歧途。我们希望子陵的母亲能够承担起照顾孩子的义务,否则,等孩子14岁以后,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接受这份曾伤害过他的母爱。
案例二:不偷就挨打,14岁女孩被离异父亲送进贼窝
姓名:艾可
年龄:14周岁
性别:女
家庭成员:母亲病逝,父亲和哥哥在烟台。
生活经历:母亲病逝后,跟随父亲和哥哥来烟台,父亲将其送到一个盗窃团伙里。
性格:倔强、叛逆、不合群
艾可第一次来救助站是因为偷东西,因为年纪小构不成犯罪,又找不到她的父母,民警只好把她送进救助站。后来,救助站联系了艾可的父亲,艾可的父亲说,孩子的妈妈在艾可5岁的时候去世了,自己带着艾可和她哥哥来到烟台,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后来,他和一个偷盗团伙的老板联系上把艾可送进了该团伙,老板教艾可怎么偷东西,然后让艾可等一帮小孩偷东西给他,然后他根据“成果”发钱。
声音??
艾可案件的办案民警朱警官:
在社会上偷窃的未成年人不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则可能会出现心理扭曲式的自暴自弃、逃学流浪、打架斗殴、结交社会黑恶团伙等病态反应。作为家长应该尽职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义务。如果未尽到监护义务,情节严重的话,要追究法律责任。
案例三:两年流浪生活,出走男孩坦言不快乐
姓名:董强
年龄:16周岁
家庭成员:母亲和父亲离婚后改嫁,父亲经常酗酒
生活经历:董强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跟在烟台打工的父亲住,父亲经常酗酒打骂他。14岁时董强离家出走,靠拾荒和小偷小摸为生,现在一家工厂上班。
性格:坚强、倔强、懂得感恩
离开救助站时,董强在吕翠老师的备课本上写了这样的一段话:流浪两年了,在救助站的6天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回想起浪迹街头的两年,董强坦言:“一开始以为离开了父亲,一切都会是美好的,可是流浪的日子一点也不快乐。”
现在,董强自己找了份工作,一边工作一边打听父亲的音讯。
声音??
烟台救助站儿童保护科科长隋永见:
为了摆脱婚姻的不幸,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离婚,可是当夫妻双方从不幸中走出来时,有谁去注意那未成年的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爱,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机会,甚至失去了生存的依靠,一些孩子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开始流浪、乞讨,甚至加入黑恶团伙,危害社会。在救助站帮助过的孩子中,十个中有七八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给人的感觉是野蛮、粗鲁、戒备心强。教育这些孩子最好的手段就是关心他们,和他们交上朋友,一味地打骂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甚至仇视心理,由仇视父母到仇视社会。
采访心得??
孩子是无辜的,一些父母在离婚后,孩子们选择了自暴自弃、选择了冷漠。如果亲人能够给他们多一点的关爱,那么,在救助站,我们就不会看到孩子那令人心酸的眼神。(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http://news.sohu.com/20080818/n2589663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