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回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24|回复: 14

[一般新闻] 郜艳敏:深山里被拐来的代课老师

[复制链接]
沐雨崖 发表于 2007-5-2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战士 于 2013-5-31 19:29 编辑

2006年06月01日12:28   新华网  

图:郜艳敏在给学生上课

图:郜艳敏在给学生改作业

深山里被拐来的代课老师 诉说12年不寻常经历

18岁时她被拐卖到河北当起羊倌的妻子,谁也没料到她会成为这个贫瘠山村的“灵魂”

12年前,郜艳敏被人贩子拐卖,多次自杀、逃跑;6年前,她成为河北大山深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的代课老师。

孩子们对念书的渴望,以及她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使她留在这个被外界遗忘的角落。从此,偏远的小山村再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郜艳敏成为一个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老师,不幸的人生因为她的善良和奉献演绎为传奇。

最近,记者在山区采访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这位女教师,她流着泪水对记者诉说了12年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被人强暴后以2700元的价格卖入深山

三次自杀未遂只好“认命”

郜艳敏今年30岁,是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双庙乡化行村人,1993年初中毕业后没有再升学,到河北蠡县一家毛线厂打工。

那场噩梦的开始是1994年农历五月初的一天,因为快端午节了,郜艳敏准备回河南看望父母,并帮助他们收麦子。

在石家庄火车站排队买票时,她被两个花言巧语的妇女盯上,她们说是在唐县有工厂,正准备回乡招工,劝郜艳敏到她们的厂子看看,然后一起走。年仅18岁的郜艳敏因为轻信而落入人贩子精心策划的圈套。

感觉受骗后,郜艳敏几次试图逃脱未果,到唐县一个村庄后,郜艳敏被转手给了三名男性人贩子,其中一人将她强暴,然后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了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一个比她大6岁的羊倌。

由于下岸村位于曲阳县最北部的大山深处,惟一通向外面的是一条羊肠小路,郜艳敏难以逃脱,为了摆脱痛苦,她曾三次自杀,幸被人发现救起。

后来得知,家人为了寻找她曾历尽千辛万苦,母亲急瞎了眼,时年40多岁的父亲在她失踪的一年里头发全部变白。

一年后,她回过河南老家探亲,家人感到留她在家乡也无法找到好的对象,只能认命,让她回来跟“丈夫”过日子。

后来有了女儿、儿子,伤痛渐渐平复。但与没有文化的丈夫没有共同语言、下岸村的闭塞与贫困让她一直想离去。一个偶然的机会,郜艳敏当上了教师,为了村里孩子们期待的眼睛,她在这个给她屈辱与绝望的山村扎根……

“既然走不了,我就做个好人,当个好老师吧。”郜艳敏对记者说。

想尽办法不让自己的学生辍学

最大愿望是成为正式教师

郜艳敏看起来和其他的山区教师没有什么区别,她身上甚至有几分时尚的元素,她笑起来的样子很甜美,她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她的学生们都会唱曾在城市里流行的“两只蝴蝶”、“我的玫瑰花”等流行歌曲。

村民们对郜艳敏很尊重,在他们眼里再也没有“这个媳妇是买来的”轻蔑,他们告诉我,每到发新书的时候,郜老师都背着一大捆书爬十几里的山路给孩子们领回来,决不耽误孩子们一天课程;今年上一年级的学生去年是学前班,孩子们还小,每天放学她都背着孩子一个个送到家门口;山村的村民条件差,如果哪位孩子没钱买书了,她就拿出自己的微薄工资为孩子买课本,晚上还经常到孩子们的家中补课。

为了当好这个老师,不让自己的知识落伍,每次出山,她都要买一些旧书报回来,她最喜欢读的刊物是《读者》。

孤儿刘卫,和奶奶一起过,掏不起学费,都是郜老师给包下来;杨阔,没有母亲,原来很调皮,甚至把学校的玻璃都给砸了,几次逃学,郜老师就一次次家访,把他劝回学校。现在下岸村一二年级的适龄儿童中,没有一个孩子辍学。

在郜艳敏开朗的笑容下有许多忧愁,现在她的公婆、丈夫都有病,欠下了债务,一家人生计艰难,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她远在河南的母亲因这场打击而患病,几年前病逝,父亲也因女儿被拐卖焦虑成疾,现在贫病交加,而自己现在每年只有2000元的薪水。郜艳敏说,她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上级的认可,能成为一名正式的老师,哪怕是合同制的也行。

郜艳敏对记者揭开自己曾难以向人吐露的伤疤,她想提醒像自己当年一样单纯的少女们提防那些人中的恶魔,不要让自己的悲剧重演。另外,她也想让外面的人知道,在崇山峻岭间有这样的一个小学校存在。

呼吁社会捐助她濒临失学的学生

12个穷孩子让她忧心如焚

郜艳敏有一桩沉重的心事,因为这里太穷了,她有10名升到辉岭小学和韩家村小学的学生曾先后辍学,她反复找家长做工作,现在有6人勉强复学,为了帮他们不再度辍学,有捐到下岸小学的文具纸本,她都要给这6个孩子每人分一份。

其他4人仍在辍学,她现在利用星期天办了个扫盲班,给这4个孩子上课,教他们识字和做人的道理。她给他们开设的课程有《三字经》等传统的教本,也教他们用电脑打字,学校里有一台电脑是外界的好心人捐的。

这10个穷孩子一直是她的心病,“他们的家都太穷了,我盼望着外界好心人能跟他们结个对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我的力量实在太小了。”郜艳敏对记者说。结对子救助一个小学生每年需要200元,初中生需要300元。“他们都是些聪明懂事的好学生。”

记者回到石家庄,郜艳敏又给记者打电话说,她现在班里的刘卫是个孤儿,杨阔的妈妈、奶奶都去世了,跟着父亲过,如果外界有救助的,也请加上他们,一共是12个孩子。

采访中郜艳敏对记者说,现在我也有时想回去,但实在又舍不得这些学生们,我走了,他们怎么办?不上学他们只能在山上放羊了。而且教了6年多的学,我已经不愿意离开讲台了,只有和学生们在一起,我才觉得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据《燕赵都市报》)

■郜艳敏自述

他们长大了不能再放羊、买媳妇

整个村找不出一个老师

下岸村只有40户村民,200多口人,村民们的生活都非常贫困。我最早当老师是1995年,那时刚从河南回来不久。村里原来有一个小学校,几间破败的教室,两三个老师。因为这里没有路,吃水也困难,老师们都不愿意来,来了都呆不长。那时,学校里缺老师,就想在村里找个代课的,找遍了整个下岸村,就我文化程度最高———初中毕业。这样我就当上了老师。当了大半年的时间,女儿快出生了,我就回家了。

生完了孩子,我也没到学校去,因为当时的代课工资每月只有百十元。山下开了个烧窑,我就去窑上干活,每月也能挣到300元。一直干了三四年,这期间,学校里换了好几个老师。

2000年,因为合校并点,高年级的学生并到了辉岭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停了课。因为到辉岭村有十来里路,要翻一座大山,这里保留了一个教学点,正式的老师都不愿意来,来了呆几天下山就不回来了,眼看村里一二年级的孩子们都要辍学了。辉岭小学校长马民家打听到我曾代过课,家长们反映教学水平还不错,就来找我,做我的工作,要我当这个老师,开始我不愿意干,因为山里的代课老师的工资太低,我一个人要教两个年级的课,工资每月只有200元,而且放假的几个月没有工资。

马校长一次一次上门来,后来家长领着孩子们也来找,孩子们说,老师你教教我们识字吧。看着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睛,我心软了,就答应下来。他们长大了不能再放羊、买媳妇啊。

一个老师和15个学生

这个教学点就我一个老师,现在有一、二年级两个班,15个学生,虽然一个人教两个班任务很重,但我还是把体育、音乐等副科开起来,我最爱唱歌了,孩子们也喜欢。

我教的这两个班成绩还可以,每个年级辉岭中心校有两个班40个学生,每次考试评比,我的学生都在中上游,一个年级发七八张奖状的时候我的学生能得两张。二年级的刘行一直是同年级的第二名。

这一教就是六年,最近两年,交通和通讯方便起来,村里许多被拐卖来的媳妇都回老家了,原来三十多个走了十多个,有时候我回家看看没有共同语言的丈夫,看看封闭的大山,也想插翅飞出去,但这些渴望读书的孩子们,又牵着我的心。他们整天和我在一起,下了课也去家里找我,我给他们补课,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唱歌,我也离不开他们了。

买来的媳妇赢得尊重

去年,曲阳县农民摄影家刘向阳来深山拍片时发现了我,他把我的经历发到了网上,许多摄影爱好者来帮助我,石家庄一家企业捐了3万元钱翻盖了学校,这些摄影爱好者常来看我。丈夫心眼不坏,但过去喝了酒常打我,因为我是他买来的媳妇,现在他不敢打我了。村里人现在也尊重我,他们都喊我“郜老师”。真感谢向阳哥,他带来的那些热心人鼓励着我在这里坚守下去。

有这么多好心人在支持着我当好这个老师,我就好好当吧,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它支撑着我努力生活下去,我已经离不开这些孩子们了。

为了保证您发布的信息能够及时的得到回复及关注
建议您登陆后进行发帖操作.请点击这里
登陆注册
春暖花开 发表于 2007-6-1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06.23][山河拦不断团圆的信念 千余家网站帮助流浪儿童回家]

难以相信,还有这样的事。
人生如梦 发表于 2007-12-2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自己的行动不但赢得村里人的尊敬!而且也赢得了社会的尊敬!
战士 发表于 2012-8-31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人物回访]郜艳敏:依然坚守着山村小学

  郜艳敏在给孩子们上课
  燕赵都市报记者祁胜勇文通讯员刘向阳图
  依旧是小山村里的代课教师每月工资500元
  时光飞逝,6年过去了。记者再一次来到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
  小山村依然贫穷而老旧,只是因为仲夏的苍绿多了几分生机。
  山坡上的小学校,依旧是山村里灵魂的建筑,这里有朗朗的书声,有每天升起的鲜艳的国旗。
  传奇女子,被人贩子拐卖到这里的郜艳敏还在这里教书。
  一个老师,带着11个上学前班的孩子。
  今年春天,当地合校并点,一二年级的学生并走了,一名此前任教的公办老师也调走了,只剩下郜艳敏,和11个孩子。最小的4岁,最大的9岁。
  灿烂的微笑写在脸上,郜艳敏依旧是6年前一样年轻,脸上少了哀愁和凄婉。
  算起来,她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教龄。
  她教出了学生中,已有就读于曲阳一中高二年级的,明年就该上大学了。
  十来年的时间,经她教出了学生上百人。在她担任老师之前,她在村里学历最高——初中毕业。
  现在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走了,虽然没有了学区考核,但她如以往一样认真。教孩子们识字,算数,唱歌,做操。
  小学校里的院子是孩子们的乐园,读书识字的间隙,郜艳敏带着孩子们“老鹰抓小鸡”、跳球舞,她和孩子们一样开心。
  因为有一颗童心,郜艳敏37岁了,看起来依旧像个孩子。
  她喜欢这个职业,她说她离不开孩子们,是孩子们期盼的目光把她留在这个伤心之地。
  每月的工资是500元,学前班的孩子们每月交??元学费,不足500元,中心小学给她补。
  村里人也满意,乡亲们说,跟着郜老师,孩子不用自己看管,而且还能学好多知识,明白事理。
  她是孝顺的儿媳,已适应了村里的生活
  知道我们要来,郜艳敏早早准备好丰盛的饭菜,自己种的豆角、南瓜,小米饭、油饼。
  一直关注郜艳敏的农民摄影家刘向阳说,平时这村里的人们舍不得吃白面油饼,都是以玉米为主食。
  郜艳敏家里依旧很清贫,但收拾得格外清爽,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她在本报感动河北颁奖典礼上一组照片醒目地贴在墙上,那是她与主持人水均益、省领导、报社领导、其他感动人物的合影。
  这一组照片给低矮的小屋,添了许多光彩。
  公公、婆婆都赶过来,看得出,他们与艳敏处得非常亲,亲生女儿一般。
  婆婆说,我这个媳妇孝顺,全村数得着。我闹病,都是她伺候我。
  公公、婆婆都是非常朴实的老人,他们觉得,艳敏能给他们当媳妇,是自己的福气。
  郜艳敏的河南口音里,已添了许多曲阳土语。她与我们叙述着家事,如见到久别的亲人一般。
  公公说,我们年级大了,有两亩地也种不了,全是艳敏早晚或星期天一个人受累。
  现在交通、通讯都方便了,郜艳敏和丈夫还带上一双儿女,回过河南娘家几次。“每次回去,都要花几千块钱,给父亲、给亲戚。”郜艳敏笑着说,“俺妈(婆婆)让俺们一家买新衣裳回娘家,看起来不比别人差”。
  婆婆说:艳敏,头些年十几年没有买过衣服。这孩子,可节省呢。
  郜艳敏的丈夫在山西下煤窑,他腰椎不好,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回来。但郜艳敏很心疼他,一直在惦念着他的腰病。
  令她欣慰的是,不识字的丈夫,原来性情粗暴,喝了酒就打她,认为她是花钱买来的,可以随意打骂。
  但从本报报道后,丈夫知道了郜艳敏还是个受社会尊敬的人,就再也没有打过她。
  曾经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爱情,但多年过去了,郜艳敏认了“命”,与丈夫曾经的陌生变成亲情。
多年过去了,媒体还在关注她
  2006年5月,本报记者来曲阳采访一直热心救助山区贫困孩子的摄影家刘向阳,在大山的旮旯里发现了下岸小学,寻访到郜艳敏传奇的故事。
  本报新闻刊发后,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和感动,海内外上百家媒体聚焦下岸小学,仅中央电视台,就先后派出了5个节目组。
  美洲、大洋洲、欧洲多个国家的华人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对郜艳敏表示支持,几天之内,她全村的30多个面临辍学的孩子都与外界的资助者结成了对子。
  郜艳敏一夜成名。
  当选为感动河北人物,郜艳敏更是成为明星。
  200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她的事迹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后此片被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并做为农村题材推荐影片推荐;2009年,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今年“善行河北———万场道德主题电影展映工程”中,该片入选。
  6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媒体一直在关注着她,相当长的时间里,去各省市电视台做节目是她教学间隙中的重要内容。
  今年5月18日,上海《解放日报》刊发了郜艳敏的长篇通讯《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一位媒体同仁说,郜老师的故事太传奇了,隔了这么多年重新报道,依旧能吸引人、感动人。
  郜艳敏深深地感激本报,认为是本报改变了她的命运。
  村里当年因贫穷面临辍学的孩子们,因为她的呼吁,与热心的读者都结上了对子,现在那一批学生,已升入初中,高中。
  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村小学那几间破旧、漏雨的石屋全部翻新,并拉起了院墙。
  每年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外地的热心人来下岸小学,最近又来了两拨客人,有保定的、有沧州的,都是来给孩子们送文具的。冬天里,热心人士们还会送棉衣、油面来,这两年春节前,他们还会来给村里的贫困老人们捐钱捐物。
  村里人说,这都是郜老师给村里带来的福气。
带给她光荣与苦难的山村
  2010年11月17日,郜艳敏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宣誓那一刻,郜艳敏百感交集,她由一个被拐卖的打工妹,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
  村里许多老人一直想推选郜艳敏当干部,他们说,郜老师,总想着大伙,她有公心。
  就是在她当选本报感动河北获得了一万元奖金后,拿出一大部分给村里老人们买了生活用品,然后给公婆、河南父亲一部分,自己只剩下几百元,买了个简单的手机。
  到贵州电视台做节目时,一位画家感动于她的事迹,捐了两幅画义卖了3万元,税后的善款捐给郜艳敏,要帮她解决家庭生活困难。郜艳敏只接受了5000元,其他的交给了大队,修建了学校,还剩下一点,给学生们买了桌椅、玩具。
  郜艳敏不敢应承村人让她当干部的好意,她担心,村里虽小,但很复杂,自己没有能力掌控,还是教孩子们适合自己。
  当选了感动河北人物后,她一直呼吁为村里修路,改变村里的贫穷的境况,
  下岸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条羊肠土路,村人认为,这条路成了下岸村难以摆脱贫穷的根源所在。省里搞“村村通”工程,但村里怎么也凑不齐配套资金,郜艳敏成名后,村里人把修路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与村支书多次到省市县奔走。
  2007年春天,郜艳敏自己掏了1000多元钱请了推土机来推轧修路,村里人很感动,许多人自发地跟着她干,路好容易垫平了,可一场大雨又把路冲烂了。
  最后她的呼吁引起了曲阳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里多方筹集40多万元为下岸村修路,郜艳敏和乡亲们出义务工,2007年9月,公路修通。
  公路修通了,原来的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好多家采石场进来了,放炮开山,严重破坏了生态,村里贫穷依旧,但失去了昔日的安宁。
  没过几年,由于经常过拉石料的超载卡车,很快这条路严重破坏。
  好心没办成好事,因此,对郜艳敏呼吁修路也有村人表示异议。
  小村里的现实很沉重。就是在家庭中,郜艳敏也遇到解不开的疙瘩,她的二大伯(丈夫的二哥),因搞婚外恋,使用爆炸手段杀人,被判处死刑。如今,她抚养着二哥留下的孩子。
  郜艳敏深深地认识到,要改变村里的一切,根本是人心,那就是从孩子们的教育开始,让他们懂得道德,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才能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
那些山外帮助她的好人
  郜艳敏对生活已没有了抱怨,她感恩命运带给她的一切。
  山村还是那个山村,家还是那个家,但因为有了爱和感恩变得不同。
  让她最欣慰的是自己两个孩子,都因为她被媒体的聚焦而引来了好心人们的帮助,他们今生不再重复自己和父亲的命运。
  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带女儿小雨出山来石家庄,认识了省会退休教师何阿姨一家,从那时起,何阿姨就把郜艳敏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在生活上帮助她。
  小雨很聪明,很可爱,何阿姨想,一定想办法让她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孩子有个好的前途,也是对艳敏的一种安慰和补偿。
  在希望将军赵渭忠的帮助下,小雨到石家庄精英中学上小学,校方免除了她的学费,一名石家庄的企业界热心人士,定期帮扶小雨的生活费,现在小雨上初二了,出息成了大姑娘了。星期日常到赵渭忠爷爷家来,陪伴爷爷奶奶,假期里回到下岸,帮着妈妈教学前班的学生们。
  郜艳敏与本报2006年感动河北人物李利娟成了好朋友,李利娟非常同情她,就把郜艳敏的儿子、还有郜艳敏抚养的二大伯家的孩子接到武安,免费入学,两个孩子都成长得很好,成绩很优秀。
  郜艳敏说,村里条件好的家长都让孩子到曲阳城里读书了,我也没有能力,但有这么多好心人帮我,我的孩子们能有优越的条件读书。
  除了帮助两个孩子,好心人们也在想法设法让郜艳敏摆脱贫穷,赵渭忠将军曾给她捐了两万块钱,让她搞养殖致富,但没有想到,行情的原因,没有赚到钱。
  郜艳敏已经很知足了,虽然工资不高,家境比过去好了许多,“孩子们都能到城市里上学,如果是我自己供,哪能供得起?”
  每年秋收,郜艳敏就把自己种的花生、红薯、小米等装满几个麻袋,搭乘三马车赶公共汽车,千辛万苦送到石家庄、保定,送给帮助她的好心人们,一个弱女子,一路要几次搬运几个麻袋。大家看了都心疼,但郜艳敏说,多少都请大家收下,我只有这一片心。
事迹回放:被拐女书写园丁传奇
  1994年,十八岁的河南打工妹郜艳敏被人贩子拐卖,惨遭强暴后以2700元的价格卖到了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卖给了一个比她大六岁不识字的羊倌。期间,她曾多次自杀、逃跑,但最终没有挣脱出大山。
  2002年,因村里条件艰苦,老师们都不愿意来,村里的孩子们面临失学,乡中心校马校长长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找到郜艳敏,这个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
  工资每月只有200元,而且放假的几个月没有工资。但马校长一次一次上门来,后来家长领着孩子们也来找,孩子们说,老师你教教我们识字吧。看着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睛,郜艳敏心软了,就答应下来,“他们长大了不能再放羊、买媳妇啊。”
  一个女教师,几间破旧的教室,两个班,十几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荒凉的大山深处从此有了一个感人落泪的传奇故事。
  她担任代课教师的6年,下岸村一二年级的适龄儿童中,没有一个孩子辍学。有几个特困的孩子,她就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给他们买学习用品。由于她的用心,下岸教学点的教学成绩一直很好。
  郜艳敏用爱心和奉献回报这个带给她屈辱和痛苦的贫穷山村,也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他们都尊敬地称她为“郜老师”,没有了“这个媳妇是买来的”轻蔑。她成了这个小山村的希望与灵魂。
来源链接: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2012/08/31/011963045.shtml
战士 发表于 2012-9-1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郜艳敏:坚守山村小学(组图)
保存到相册
保存到相册

文/本报记者祁胜勇 图/通讯员刘向阳

  往事重温

  被拐女书写园丁传奇

  1994年,18岁的河南打工妹郜艳敏被人贩子拐卖,以2700元的价格卖到了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卖给了一个比她大6岁的不识字的羊倌。其间,她曾多次自杀、逃跑,但最终没有挣脱出大山。

  2002年,因村里条件艰苦,老师们都不愿意来,村里的孩子们面临失学,乡中心校马校长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找到郜艳敏 这个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

  虽然工资每月只有200元,而且放假的几个月没有工资,但马校长一次一次上门来,甚至家长领着孩子们也来找,孩子们说,老师你教教我们识字吧,看着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睛,郜艳敏心软了,就答应下来,“他们长大了不能再放羊、买媳妇啊”。

  一个女教师,几间破旧的教室,两个班,十几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荒凉的大山深处从此有了一个感人落泪的传奇故事。

  她担任代课教师的6年,下岸村一二年级的适龄儿童中,没有一个孩子辍学。有几个特困的孩子,她就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给他们买学习用品。由于她的用心,下岸教学点的教学成绩一直很好。

  郜艳敏用爱心和奉献回报这个带给她屈辱和痛苦的贫穷山村,也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他们都尊敬地称她为“郜老师”,没有了“这个媳妇是买来的”轻蔑。她成了这个小山村的希望与灵魂。

  今日时刻

  灿烂的微笑写在脸上,郜艳敏依旧如6年前一样年轻,脸上少了哀愁和凄婉。

  算起来,她已经有了10多年的教龄。10来年的时间,她教出的学生上百人。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村小学那几间破旧、漏雨的石屋全部翻新,并拉起了院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热心人来下岸小学,给孩子们送来文具,给村里的贫困老人们送来钱物。

  郜艳敏对生活已没有了抱怨,她感恩命运带给她的一切。

  1

  依旧是小山村的代课教师

  时光飞逝,6年过去了。记者再一次来到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小山村依然贫穷而老旧,只是因为仲夏的苍绿多了几分生机。山坡上的小学校,依旧是山村里灵魂的建筑,这里有琅琅的书声,有每天升起的鲜艳的国旗。

  传奇女子,被人贩子拐卖到这里的郜艳敏还在这里教书。一个老师,带着11个上学前班的孩子。今年春天,当地合校并点,一二年级的学生并走了,一名此前任教的公办老师也调走了,只剩下郜艳敏和11个孩子。最小的4岁,最大的9岁。

  灿烂的微笑写在脸上,郜艳敏依旧如6年前一样年轻,脸上少了哀愁和凄婉。

  算起来,她已经有了10多年的教龄。她教出了学生中,已有就读于曲阳一中高二年级的,明年就该考大学了。10来年的时间,她教出的学生上百人。在她担任老师之前,她在村里学历最高 初中毕业。

  现在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走了,虽然没有了学区考核,但她如以往一样认真。教孩子们识字,算数,唱歌,做操。小学校里的院子是孩子们的乐园,读书识字的间隙,郜艳敏带着孩子们“老鹰抓小鸡”、跳球舞,她和孩子们一样开心。

  因为有一颗童心,郜艳敏37岁了,看起来依旧像个孩子。她喜欢这个职业,她说她离不开孩子们,是孩子们期盼的目光把她留在这个伤心之地。每月的工资是500元,学前班的孩子们每月交一定的学费,不足500元,中心小学给她补。村里人也满意,乡亲们说,跟着郜老师,孩子不用自己看管,而且还能学好多知识,明白事理。

  2

  她是孝顺儿媳,适应了村里的生活

  知道我们要来,郜艳敏早早准备好丰盛的饭菜,自己种的豆角、南瓜,小米饭、油饼。

  一直关注郜艳敏的农民摄影家刘向阳说,平时这个村里的人们舍不得吃白面油饼,都是以玉米为主食。

  郜艳敏家里依旧很清贫,但收拾得格外清爽。她在感动河北颁奖典礼上的一组照片醒目地贴在墙上,那是她与主持人水均益、省领导、报社领导、其他感动人物的合影。这一组照片给低矮的小屋,添了许多光彩。

  公公、婆婆都赶过来,看得出,他们与艳敏处得非常亲,亲生女儿一般。婆婆说,我这个媳妇孝顺,全村数得着。我闹病,都是她伺候我。公公、婆婆都是非常朴实的老人,他们觉得,艳敏能给他们当媳妇,是自己的福气。公公说,我们年级大了,有两亩地也种不了,全是艳敏早晚或星期天一个人受累。

  现在交通、通讯都方便了,郜艳敏和丈夫还带上一双儿女,回过河南娘家几次。“每次回去,都要花几千块钱,给父亲、给亲戚。”郜艳敏笑着说,“俺妈(婆婆)让俺们一家买新衣裳回娘家,看起来不比别人差”。 婆婆说,艳敏头些年十几年没有买过衣服。这孩子,可节省呢。

  郜艳敏的丈夫在山西下煤窑,他腰椎不好,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回来。但郜艳敏很心疼他,一直在惦念着他的腰病。令她欣慰的是,不识字的丈夫原来性情粗暴,喝了酒就打她,认为她是花钱买来的,可以随意打骂。但从本报报道后,丈夫知道了郜艳敏还是个受社会尊敬的人,就再也没有打过她。曾经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爱情,但多年过去了,郜艳敏认了“命”,与丈夫曾经的陌生变成亲情。

  3

  多年过去了,媒体还在关注她

  2006年5月,本报记者来曲阳采访一直热心救助山区贫困孩子的摄影家刘向阳,在大山的旮旯里发现了下岸小学,寻访到郜艳敏传奇的故事。本报刊发后,引起了轰动和感动,海内外上百家媒体聚焦下岸小学。许多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对郜艳敏表示支持,几天之内,她全村的30多个面临辍学的孩子都与外界的资助者结成了对子。

  郜艳敏一夜成名。当选为感动河北人物,郜艳敏更是成为明星。200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她的事迹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后此片被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并做为农村题材推荐影片推荐;2009年,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今年“善行河北 万场道德主题电影展映工程”中,该片入选。

  6年的时间过去了,媒体一直在关注着她,相当长的时间里,去各省市电视台做节目是她教学间隙中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18日,上海《解放日报》刊发了郜艳敏的长篇通讯《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一位媒体同仁说,郜老师的故事太传奇了,隔了这么多年重新报道,依旧能吸引人、感动人。

  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村小学那几间破旧、漏雨的石屋全部翻新,并拉起了院墙。每年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外地的热心人来下岸小学,最近又来了两拨客人,有保定的、有沧州的,都是来给孩子们送文具的。冬天里,热心人士们还会送棉衣、油面来,这两年春节前,他们还会来给村里的贫困老人们捐钱捐物。

  村里人说,这都是郜老师给村里带来的福气。

  4

  带给她光荣与苦难的山村

  2010年11月17日,郜艳敏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那一刻,郜艳敏百感交集,她由一个被拐卖的打工妹,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村里许多老人一直想推选郜艳敏当干部,他们说,郜老师,总想着大伙,她有公心。

  在她当选感动人物获得了一万元奖金后,她拿出一大部分给村里老人们买了生活用品,然后给公婆、河南父亲一部分,自己只剩下几百元,买了个简单的手机。到贵州电视台做节目时,一位画家感动于她的事迹,捐了两幅画义卖了3万元,税后的善款捐给郜艳敏。郜艳敏只接受了5000元,其他的交给了大队,修建了学校,还剩下一点,给学生们买了桌椅、玩具。

  郜艳敏不敢应承村人让她当干部的好意,她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掌控,还是教孩子们适合自己。当选了感动人物后,她一直呼吁为村里修路,改变村里的贫穷的面貌。下岸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条羊肠土路,村人认为,这条路成了下岸村难以摆脱贫穷的根源所在。省里搞“村村通”工程,但村里怎么也凑不齐配套资金,郜艳敏成名后,村里人把修路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

  2007年春,郜艳敏自己掏了1000多元钱请了推土机来推轧修路,村里许多人自发地跟着她干,路好容易垫平了,可一场大雨又把路冲烂了。她的呼吁引起了曲阳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里多方筹集40多万元为下岸村修路,郜艳敏和乡亲们出义务工,2007年9月,公路修通。

  公路修通了,原来的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好多家采石场进来了,放炮开山,严重破坏了生态。没过几年,由于经常过拉石料的超载卡车,很快这条路被严重破坏。好心没办成好事,对郜艳敏呼吁修路也有村人表示异议。

  5

  那些山外帮助她的好人

  郜艳敏对生活已没有了抱怨,她感恩命运带给她的一切。山村还是那个山村,家还是那个家,但因为有了爱和感恩变得不同。

  让她最欣慰的是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因为她被媒体的聚焦而引来了好心人们的帮助。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带女儿小雨来石家庄,认识了省会退休教师何阿姨一家,从那时起,何阿姨就把郜艳敏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在生活上帮助她。在希望将军赵渭忠的帮助下,小雨到石家庄精英中学上小学,校方免除了她的学费,一名石家庄的企业界热心人士,定期帮扶小雨的生活费,现在小雨上初二了,出息成了大姑娘了。假期里回到下岸,帮着妈妈教学前班的学生们。

  郜艳敏与感动人物李利娟成了好朋友,李利娟非常同情她,就把郜艳敏的儿子、还有郜艳敏抚养的二大伯家的孩子接到武安,免费入学,两个孩子都成长得很好,成绩很优秀。

  郜艳敏已经很知足了,虽然工资不高,家境比过去好了许多,“孩子们都能到城市里上学,如果是我自己供,哪能供得起?”

  每年秋收,郜艳敏就把自己种的花生、红薯、小米等装满几个麻袋,搭乘三马车赶公共汽车,千辛万苦送到石家庄、保定,送给帮助她的好心人。

  一个弱女子,一路要几次搬运几个麻袋,大家看了都心疼,但郜艳敏说,多少都请大家收下,我只有这一片心。
来源链接:http://roll.sohu.com/20120901/n352063569.shtml
战士 发表于 2013-5-3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
 燕赵都市网记者祁胜勇文 通讯员刘向阳图
  她在打工途中被人贩子拐骗,卖到了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大山深处,她曾用生命抗争,但没有能逃离偏僻的小村庄。
  因为她是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初中毕业,她成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因为孩子们渴望的眼睛,她选择留在了带给她痛苦和屈辱的异地他乡。因为一份本能的大爱,她饱经苦难的生命像美丽的山花绽放。
给孩子们上课

和学生们快乐地做游戏
 传奇经历:被拐卖后成为山村教师
  曲阳县灵山镇地处太行山深处,在大山皱褶里,有一个小小的村子下岸村。
  静谧而贫穷的村子里,最显眼的是村东的山坡前飘扬的五星红旗,红旗下,是灵山镇辉岭中心小学下岸教学点,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和笑声不时从狭小的校园里传出来,回荡在山谷间。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学校了,18个学前班学生,2个一年级学生,“校长”和老师都是一个人——2006年度本报感动人物郜艳敏。
  郜艳敏已经在这所小学校里工作了十几年,送走了三百多个学生。下个月,她的一个读高三的学生将参加高考,她盼望着这个学生考出好成绩,那样,下岸这个小山村,将出现第一个大学生。
  “我教的第一批的学生,他们的孩子现在都跟着我读书了,可惜,大部分人只读到初中没有读下去。”郜艳敏说。
  郜艳敏的身份仍然是“代课教师”,每月工资600元,寒暑假没有工资。
  但她仍每天热情而快乐地工作着,常年和孩子们在一起,37岁的她依旧很年轻,一脸的天真。
  一个人的讲台,每天重复着单调而愉快的教学:教孩子们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与孩子们一起跳舞、做操、做游戏,在孩子们眼里,他们的老师是最可亲、最有智慧、最伟大的人。
  孩子们都不知道,他们的老师曾有过异常不幸的命运。
  1994年初夏,18岁的河南打工妹郜艳敏被人以介绍工作哄骗,落入两个女人贩子圈套,后被转卖、被人凌辱,再以2700元的价格卖到了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卖给了一个比她大6岁的不识字的羊倌。她曾多次自杀、逃跑,但都没有成功。
  村里有个破败的小学校,但因为条件太艰苦,老师们来了都呆不住。1995年,村里没有了老师,村里的孩子们面临失学,乡中心校马校长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找到郜艳敏——这个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虽然工资每月只有200元,而且放假的几个月没有工资,但马校长一次一次上门来,甚至家长领着孩子们也来找,孩子们说,老师你教教我们识字吧!看着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睛,郜艳敏心软了,就答应下来,成了一名代课教师,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不再重复放羊买媳妇的命运。
村里买来的媳妇走了大半,为了孩子们她留下来
  下岸村偏僻、穷,400多口人的村庄,前些年从外地买来的媳妇就有三十多个。
  许多媳妇跑掉了,包括郜艳敏婆家的二嫂。郜艳敏的生活也不如意,丈夫因为她是买来的媳妇,常喝醉了酒打她,她万分痛苦,但几次都没有逃出村口窄窄的羊肠山路。
  她选择了当老师,还有一个理由,村里好多买来的媳妇跑了,丢下了七八个没娘的孩子,这些孩子没有了娘,不能再没有学上。
  从此后,下岸村一二年级的适龄孩子没有一个失学,有不上学的,郜艳敏就耐心地一趟一趟找家长,把他们找回来。
  最早几年,每月只有200元钱工资,她还要挤出钱来给几个特困的孩子买学习用品,学校里没有图书,她翻山赶集,去集市上的书摊上买回旧的《读者》等杂志图书。
  除了规定的文化课,她一个人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虽然体育课是踢毽子、跳绳,做游戏,虽然音乐课是她教唱自己记忆里的歌曲,虽然美术课是在黑板上画花草动物,但她给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陶冶着他们的情操。
  郜艳敏开始的教学生涯,教教停停,因为生女儿、儿子,中断了几年。从2001年起,她的教学工作再也没有间断过,一个人撑起一个教学点,十几年中,下岸村小学的成绩一直处于整个学区中上水平,尽管她只有初中毕业。
  乡亲们都感激她,没有人再轻蔑“这个媳妇是买来的”,村人都尊敬地称她:“郜老师”。
  就这样,她在这里扎下根来,用一颗善良的心,回报带给她屈辱痛苦的山村。后来看着村里又有买来的媳妇走了,她再也没有动心,她知道,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孩子们了。
本报报道,郜艳敏一夜成名
  本报记者发现郜艳敏是一个偶然。
  2006年5月,本报记者来曲阳采访一直热心救助山区贫困孩子的摄影家刘向阳,在大山的旮旯里发现了下岸小学,了解了郜艳敏传奇的经历。
  本报刊发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感动,海内外上百家媒体聚焦下岸小学。随后,她当选2006年度感动河北人物,同时成为当年网友们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六个女人”,原本像大山里一朵苦菜花一样平凡的她成为明星。
  200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她的事迹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相当长的时间里,接受采访、去各省市电视台做节目是她教学间隙中的重要内容。
  她受过委屈,因为她暴露了当地教育等方面的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接受过无数的掌声和赞誉,因为她的大爱,以德报怨,展示了一个最美乡村女教师的传奇形象。
  成名后,她成了这个小山村的灵魂人物,她是乡亲们心中的指望。
  郜艳敏当选感动人物获得了一万元奖金后,她拿出一大部分给村里老人们买了生活用品,然后给公婆、河南父亲一部分,自己只剩下几百元,买了个简单的手机。到贵州电视台做节目时,一位画家感动于她的事迹,捐了两幅画义卖了3万元,税后的善款捐给郜艳敏。郜艳敏只接受了5000元,其他的交给了大队,修建了学校,还剩下一点,给学生们买了桌椅、玩具。
  2010年11月17日,郜艳敏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村支书张乱仓对记者说,郜老师在村里起到了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乡亲们都很敬佩她。
 一个人的坚守
  下岸村距离最近的辉岭小学隔着一座大山,走大路六七里,走小路五里。
  多年以来,下岸村教学点一直保留着一二年级,还有学前班。
  2006年,本报报道了郜艳敏的事迹后,下岸教学点的境况引起当地重视,派了公办的老师来,但因为条件艰苦,先后来了三位正式的老师,都呆上一两年就调回去了。郜艳敏与她们相处得很好,也特别能理解她们,毕竟这里太偏僻、太艰苦,一个外来的老师在这里生活,有种种的不便。
  到去年,又只剩下郜艳敏一个老师。
  正式的老师调走,辉岭小学决定将下岸一年级的学生也并过去,但家长们不同意,因为孩子太小,山路太远。
  开学的时候,还是将该上一年级的学生送到郜艳敏这里来,郜老师不敢收,最后上级决定,下岸教学点保留一年级。
  于是郜艳敏一个人担任着一年级、和小中大三个学前班的教学任务。小的学前班的孩子有的才三岁,但家长们都愿意送过来,一者是比自己带着省心,二者是郜老师可以教他们识字明理。
  开始一年级有5个学生,但因为家长看到二年级还得到辉岭去上学,担心孩子太小吃不消,后来有3个孩子的家长将他们提前转学到县城的私立学校。
  今年新学期开学时,村里一个外地嫁过来的媳妇小李,送女儿过来上学前班,看小班的小孩子们还不适应,郜老师非常费心辛苦,就主动说,我帮你教孩子吧。小李也是初中毕业,也有爱心,一直帮郜老师教了两个月多。作为“校长”的郜艳敏,就从每个学前班孩子三四十元的学费里,每月挤出500元,给小李发工资,小李坚辞不收,但郜艳敏坚决让她收下。可惜,小李不小心崴了脚,就回家养伤不干了,村小学还是郜艳敏一个人。郜艳敏的直接领导、辉岭中心小学校长庞耀辉对记者说,郜艳敏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用心,教学成绩一直很好,她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但很爱学习,每次来学校,都跟老师们探讨教学方法。虽然她是代课老师,但承担的教学任务与正式老师是一样的。
 盼望:小学校的条件能够改善一点
  多年过去了,郜艳敏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口音都变了。她与公婆相处得很好,是村里公认的孝顺媳妇,尽管她是买来的。婆婆与她情同母女,老人心疼地说,艳敏十几年没有买过衣服,这孩子,可节省呢。
  与不识字的丈夫尽管没有共同语言,没有爱情,但有了亲情。丈夫已经知道妻子是个受社会尊敬的“名人”,已经不敢打他了。
  社会上的好心人一直关心着她,女儿被石家庄的好心人接出来,在精英中学读书。儿子被邯郸爱心妈妈李丽娟接到武安市读书。对现在的生活、和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郜艳敏深深感恩。
  她现在的身份是代课教师,每月工资600元,而且假期没有工资。对此她没有抱怨,因为转成正式教师需要学历等条件,只有初中毕业的她不抱奢望。
  记者问郜艳敏还有什么困难,她想了想说,就是学校的条件需要改善一点,我没有能力。
  郜艳敏成名后,在社会各界与镇政府的帮助下,几年前曾修建了教室,但屋顶没有处理好,非常薄,夏天教室里像蒸笼,冬天里像冰窟。多年前买的电扇都坏了,冬天一个教室生一只小炉子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看着孩子们受罪,郜艳敏期望,上级或社会的好心人士能帮助修一修。
  另外,教室外的小操场是石子地,孩子们摔倒很容易磕破头,需要用水泥磨一磨。学前班的孩子们需要滑梯等玩具。她心中盼望着,这个小学校能成为村里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一个乐园。“我不嫌工资少,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愿意一辈子当这个代课老师。”郜艳敏说。
安徽黑土 发表于 2015-7-24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北悠闲 于 2015-8-1 09:59 编辑

  
河北悠闲 发表于 2015-7-30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扒拉12年前拐卖案是二次伤害

【摘要】 可以看得出,这位被拐者的父母也是善良之人,早年就希望女儿考虑公公婆婆一家人的难处。作为舆论场,也就别再添乱了。就维护法律严肃性的层面上来看,似乎也难以朔及到十几年前。继续炒作的结果,只能是让受害者更受害。
  被拐卖到河北曲阳下岸村的一位姑娘,受尽磨难后成为该山村小学唯一的女教。这则九年前的新闻被网友翻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今天发微博称,人贩子必须严惩,买主也必须追究刑责。对受害人应当救助,不能纵容拐卖、同情买主。(7月29日 东北新闻网)
  对犯罪分子施以什么样的处罚,理应遵循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说白了,就是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罚当其罪,罪刑相称。司法实践证明,对人贩子任何时候也没有一刀切,更谈不上把所有的人贩子判处死刑。根据具体的犯罪情节来做判定,是司法的基本遵循。一刀切叫“杀”,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对社会任何领域的治理,都不是靠“一根筋”能够奏效的。一只巴掌拍不响。人贩子固然可恶,但“买人”的人,也的确可恨。以前的司法实践中,对买方打击缺位,是一个盲点。对买方处罚偏轻,甚至无处罚,的确是拐卖人口案件多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诱因。
  人贩子之所以猖獗,其背后是买方市场在任性,“延续香火”的陈腐理念在发力,高额利润在拉风掀浪,进而才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只有多管齐下,辩证施治,才能扼住拐卖人口行为。对收买者处罚较轻或者不处罚,在客观上形成治标失本,才造成买方市场需求旺盛,强力拉动,致使拐卖人口行为虽严打而不绝。
  对买方实施处罚,是一种现实呼唤。但按照原来法律规定,如果买方没有虐待伤害行为,就可以免于处罚。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动议修法以加大打击力度,势在必然。只有同时加大了对买方的处罚力度,才能卡住拐卖人口的供需渠道,进而消弭作案动机。多管齐下,综合施治,拐卖人口的行为才会刹住势头。
  但现实中,一些收买人对被拐卖者照顾得很好,有的双方共同生活了很长时间,并且建立了感情,如果法律来个一刀切,就会造成对当事者的深度伤害,这恐怕不是立法本意。
  12年前被拐卖到河北曲阳县下岸村的这位姑娘,受尽磨难后成为这个山村小学唯一的女教师,并凭借自己的善良和智慧赢得了当地村民的尊敬和孩子们的喜爱。如今,公众的再度聚焦,如让其再一次陷入与12年前一样的孤独、恐惧和茫然中,并非善意的救助,而是更深的伤害。
  可以看得出,这位被拐者的父母也是善良之人,早年就希望女儿考虑公公婆婆一家人的难处。作为舆论场,也就别再添乱了。就维护法律严肃性的层面上来看,似乎也难以朔及到十几年前。继续炒作的结果,只能是让受害者更受害

http://say.cqnews.net/html/2015-07/30/content_34892248.htm


河北悠闲 发表于 2015-7-30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安部打拐办关注"嫁给大山的女人" 部署调查人贩子

人民网北京7月29日电(欧兴荣)昨天,有网友翻出2009年根据被拐少女真人真事改编拍成的《嫁给大山的女人》,质疑影片传达的价值观,并呼吁严惩人贩子。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今天在微博回应,人贩子必须严惩,不能纵容拐卖,已部署当地警方调查。
  《嫁给大山的女人》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2009年出品,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18岁的河南女孩郜燕敏被人贩子骗卖到僻远的河北省曲阳县下岸村,受尽凌辱,最后被公公、婆婆的善良感动了,决心以善报善,当起了代课教师,2006年成为感动河北人物,被媒体称为“最美乡村教师”并广泛报道。
  近日有网友对影片表达的价值观提出质疑,“不追究人贩子责任,让一个受害者站出来撑起一片天,演苦情戏,真好意思?”“愣是不明白,本是社会的悲哀、社会的尴尬怎么就变成社会榜样了?”这引发了网友强烈共鸣,“嫁给大山的女人”也迅速跃升为热门微博话题之一。
  事实上,该影片在拍摄之初就引发了网友质疑,认为影片在拍摄上做了太多改动,相比现实遭遇,影片主人公要幸运得多,影片也处处彰显着温暖和大爱。编剧曾对此解释说,电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剧情主要“以情感人,以景迷人”。
  据媒体报道,1994年初夏,18岁的河南打工妹郜燕敏,被两个女人贩子以介绍工作为名哄骗,后被转卖、强暴、欺凌,最后以2700元价格卖给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曲阳县下岸村一个比她大6岁且不识字的羊倌。她曾多次自杀、逃跑,但都没有成功。后来被公公、婆婆的善良感动,决心以善报善,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初中毕业的她作为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当起了代课教师,并全身心投入。
  被媒体报道后,郜燕敏一度压力很大,曾考虑辞职,后来继续在曲阳县下岸村小学执教。但人贩子是否被抓到,相关部门一直没有一个公开说法。旧事被网友翻出后,引起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的关注,他今天通过微博表示,人贩子必须严惩,买主也必须追究刑事责任。对受害人应当救助,不能纵容拐卖,同情买主,已部署当地警方调查。http://local.newssc.org/system/20150730/001703339.htm
15937888055 发表于 2015-7-30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奈,可恶
战士 发表于 2015-8-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被拐女教师遭村民指责:揭贫穷伤疤败坏名声
  乡村女教师郜艳敏已经三天没敢出家门了,她听说村里的人三五一群站在路边,又开始议论她了。
  21年前,18岁的她在石家庄火车站被人贩子拐卖到曲阳下岸村。被无奈地禁锢于贫瘠山村后,郜艳敏却把全部心思都扑在20多个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孩子身上。
  2006年前后,郜艳敏的故事被许多国内外媒体报道。一时间,郜艳敏、她的家人、她所在的下岸村乃至曲阳县都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今年7月28日,一篇名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旧文被网友翻出,郜艳敏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面对一拨拨赶来的记者,郜艳敏一度选择了拒绝。她有了更多的顾虑,她怕家人被追究责任,怕儿女受到伤害。7月30日,河北曲阳县委宣传部发布一份签名信。信中,郜艳敏明确表示谢绝媒体采访:“想要平静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伤害。”
  一些村民也对到来的记者充满敌意。有村民责备郜艳敏的高调揭露了村子贫穷和买媳妇的伤疤,败坏了村子的名声。他们还把村里男人说不上媳妇归咎于她。他们质问记者:村里还有60多个光棍,你们给办办?
  而在网络上,不乏网友指责郜艳敏的退缩。
  尽管曾拒绝采访,但听到记者带来的外界的信息,郜艳敏坐在炕沿上,再也无法抑制委屈,哭诉了起来。
  “回不到21年前”
  新京报:什么时候知道你以前的报道再次被网友翻出来的?
  郜艳敏:7月29日下午一点多,有媒体给我打电话,要采访我,说以前一篇关于我的报道被翻出来,引起很多讨论。我平时不上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天下午县公安局刑警又到我家调查当年的事情,直到晚上九点多才走。后来政府的人也找过来,媒体也找过来。我这才感觉到事情又像九年前一样,闹大了。
  新京报:曲阳县警方调查什么内容?
  郜艳敏:他们询问我当年被拐卖的整个过程。因为当时是我公公把我买回来的,也询问了他。
  新京报:你对警方的调查是什么态度?
  郜艳敏:我已经不想再去提当年的这些事情了。以前从来没有公安的人来调查,都过去那么久了,他们现在来调查,对我已经没任何用了。
  当年我是求着公公把我买回来的,因为实在受不了人贩子的折磨。现在我不想伤害身边的人,公公都80多岁了,身体不好,这次受到惊吓一下子就病倒了,他人很老实,不要再为难他了。
  新京报:但拐卖和收买妇女,都是要负法律责任。
  郜艳敏:我也看到公安的人在网上说要追究买方的责任,有网友说,过了追诉期也要追究。可是,我现在上有老下有小。这其中牵涉到老人,他们要是病倒了怎么办?我这个家庭又怎么办?这样一来,我反倒更不好过。
  新京报:很多人是希望还你一个公道。
  郜艳敏:大家的想法很好,但是我还能再回到21年前吗?回不去了,什么都改变不了了。我觉得应该去抓人贩子,但是现在事情的矛头好像指向了我和家人。感觉又一次揭伤疤,往伤口上撒盐。时间不能倒流,这个伤疤谁也不能抹去,只能带到死。
  “一点点被伤害侵蚀”
  新京报:你的家人怎么看待最近舆论对你的关注?
  郜艳敏:看到这么多媒体,我老公很不高兴,公公婆婆也很害怕。最让我愧疚的是两个孩子,他们都能从网上看到这件事。虽然他们不和我说,但他们心里不好受。这对他们本来就是一种伤害。我觉得对不起孩子们。
  新京报:曲阳县委宣传部7月30日对媒体发布了一份你女儿代笔的签名信,说不愿接受采访,为何如此声明?
  郜艳敏:这件事再次被翻出来,对我和家人的伤害都很大。30日下午县委宣传部和教育局的人来到我家,说很多网友在网上骂我是国家的耻辱之类的话,这让我更难受。
  县委宣传部建议我写一份这样的声明,让我女儿代笔,开始我不太同意,但我也想让生活平静下来,就答应了。
  新京报:有看到网友对这份声明的评论吗?
  郜艳敏:看到了,有人骂我女儿,我没想到把我女儿也牵涉进来了。早知道会这样,说什么也不让女儿代笔,现在后悔也没用了。
  新京报:不同于九年前,你这次对媒体非常抵触,为什么?
  郜艳敏:这两天村里的人议论纷纷,对我的压力很大。上次的报道,许多村民认为我引来了媒体,败坏了村子的名声,让我在村子里变得很尴尬。这次媒体来了,我怕村里人更怨恨我。
  新京报:可是你给村子里做了不少好事,呼吁翻修学校,还有村里的路。
  郜艳敏:有些人是念及我的好的,可还是有人认为我太高调了,因为我,很多人不敢嫁进来,埋怨我,可是,娶媳妇这件事我怎么能帮得上?
  新京报:我感到这次你很紧张。
  郜艳敏:怎么会不紧张?就像九年前,很多人来采访我,事情闹得很大,政府的人在两个村口把守站岗,我不能出村。拐卖已经给我不可抹去的伤害。那段时间的事情,令我又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和压力。以至于现在我一遇到事情就高度紧张,紧张到全身发抖,甚至抽搐。我原以为自己很坚强,可发现自己还是被一点点伤害侵蚀,磨去了棱角。
  “希望生活恢复平静”
  新京报:你的故事曾被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你如何看待这部影片?
  郜艳敏:这部电影我和家人至今还没看过。2007年7月电影在石家庄平山县开机时,剧组邀请我参加了开机仪式。当时他们答应拍完电影会给我一份光碟。后来我多次打电话、发信息,也没人回我。我至今不知道电影情节是什么样的。
  新京报:这么多年过的怎么样?
  郜艳敏:我2007年被评为河北十大感动人物之后,生活逐渐就恢复平静了,没有媒体和政府的人来找我了。家庭也没什么变化,平平淡淡。我每天照常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很开心。
  新京报:现在家庭收入怎么样?
  郜艳敏:我老公腰有病,已经很多年不能出去打工。加上公婆给的两亩地,一共四亩地,靠天吃饭的旱田,去年养了40多只羊。还好孩子上学有爱心人士资助。我们生活还能自给自足。
  新京报:和娘家人的联系多吗?
  郜艳敏:以前和妈妈打电话,妈妈去世后,我偶尔给爸爸打电话,简单问问吃饭了没,能听听他的声音,就很开心。
  新京报:这些年和村里人的交往怎么样?
  郜艳敏:我一般不出去串门,毕竟有人埋怨我,我怕和谁走得近了,给人家带来麻烦,村子小,许多事却很复杂。
  新京报:这些年最难受的是什么时候?
  郜艳敏:两个孩子出去念书后,我一个人在家,村里很多人误解我,我感觉孤苦伶仃的。
  新京报:网上有人批评你,认为你现在的生活是在某种程度上自己“选择”的,你怎么看?
  郜艳敏:我开始很生气,可是后来想了想,觉得是大家的角度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我选择一笑而过。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情想开了。
  希望大家换位思考,为别人做选择很容易,为自己做选择就难了。如果换了你,你会如何选择?孩子都这么大了,我也快四十了,难道让我抛弃孩子,回到自己家人身边?我也为难,做不到。我是一个母亲,要更多地为孩子着想,而不是选择自己个人的幸福。网友们翻这些旧账也没用了。现在一切都太晚了,太晚了。
  新京报:你不愿再提旧事,是否想忘记曾经的伤痛?
  郜艳敏:忘不了。在石家庄上学的女儿每次放假,我都要去车站接她回家。当年,我就是在火车站被人拐卖的。女儿今年18岁,我被拐卖那年也是18岁。
  新京报:你现在对生活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郜艳敏:两个孩子一个要高考,一个要中考,我希望两个孩子安心学习,考上大学。我也希望生活彻底恢复平静。
  新京报记者 范春旭 河北曲阳报道
广西阳宝妈 发表于 2015-8-3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知存在偏差 质疑带来理性(图)

 针对网络上的纷纷扰扰,当事人郜艳敏不愿意过多回应,称“平时不怎么上网”,“谢谢大家关心”。图为放学时,郜艳敏护送孩子们回家。CFP供图


         舆情解码

  近日,2013年一篇题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突然被网友翻出,引发巨大争议。各大媒体纷纷对此陈年往事进行转载或后续报道,有媒体发问:最美乡村教师’竟然是被拐女,是心酸,是感动,还是耻辱?”

  两年前的新闻报道淡化处理郜艳敏的被拐经历,转而凸显郜艳敏“因为一份本能的大爱”而担任乡村教师的主题,成为此次舆论争议的焦点。不少网友、媒体高度赞美女主角逆来顺受是树立了“尴尬的榜样”,并呼吁让受害者真正得到拯救;亦有不同声音认为,应尊重郜艳敏的个人选择,放过对这位“最美女教师”的道德评判,哪怕心怀善意。

  连日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被“被拐女成最美乡村教师”及网友讨论持续刷屏。这段陈年往事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有着怎样的传播路径?原本意在传递正能量的新闻被“反转”、遭受公众质疑背后体现什么样的舆情规律?本期舆情解码,从舆情传播角度解析这场舆情风波。

  传播路径:

  网友“挖坟”+大V转载

  1994年,河南打工妹郜艳敏被人贩子拐卖以2700元的价格卖到了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村子。期间,她多次试图自杀、逃跑,但终未能逃出大山。2000年,在村内缺乏师资力量、村里孩子面临失学的情况下,作为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郜艳敏成为了该村的代课老师。为此,郜艳敏被评为“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其事迹更被改编成电影。2013年,某媒体刊载了一篇题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

  而在7月28日,该报道被一位普通网友在评论一条打拐微博时偶然“挖坟”转发(注:网络论坛上,翻出早已淡出公众视野旧帖的行为被称为“挖坟”),不料这一行为经过社交网络的放大,迅速传播。在得到包括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等意见领袖的转发之后,话题呈现出了几何级的发酵效应,也让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临时代课教师”郜艳敏再次被外界关注。当时媒体的关注点在于郜艳敏“被拐卖后依然以德报怨的奉献精神”,而此次旧事重提之时,却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深思,不少,被拐女变身乡村教师,不能止于感动,亦应深思如何打击拐卖,让受害者真正得到拯救。

  公众情绪:

  愤怒与理性并存

  7月29日开始,多家媒体纷纷对事件进行转载或后续报道,使事件再次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而以郜艳敏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也因此事跃升为热门微博话题之一。

  “最美女教师”竟然是被拐女,是心酸,是感动,抑或是耻辱?连日来,关于被拐女郜艳敏成为乡村教师的讨论在各大舆论场接连不断。

  有微信公众号刊文评论:高度赞美女主角逆来顺受是树立了“尴尬”的榜样,不少网友开始反思对郜艳敏的“奉献精神”大肆渲染是否合理、得当。在一份题为“被拐女子成了‘最美女教师’,你怎么看?”的网络问卷调查上,近七成网友对涉及郜艳敏的拐卖、拘禁、强暴等罪恶仍未除表示“愤怒”,对把罪恶变为“感动”的价值取向表示“恶心”。有评论者指出,此次舆论风波中,公众情绪的普遍愤然,已经超出对“拐卖妇女”犯罪的一般情绪,而是对歌颂被拐女成为女教师的价值取向表示反感。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夜之间,河南被拐女郜艳敏的命运又一次被卷进舆论的漩涡,亦有网友注意到舆论作为“双刃剑”,或对郜艳敏造成二次伤害。针对郜艳敏选择留守山村的人生路径,部分网民呼吁媒体及社会公众不要对被拐卖者进行标签化解读,释放歧视性言论,避免对郜艳敏造成二次伤害,尊重郜艳敏的个人选择。

  “争议有利

  舆论净化”

  专家观点

  透视此次舆情,公众近乎一致的批评声中,讨论的核心还是在于讨论如何打击拐卖的恶行、谴责当地遮丑的宣传,在争议中督促、监督相关部门有所作为,对被伤害的郜艳敏采取有效的、适宜的救助和补偿,并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而“正能量”新闻不被公众买账,则折射出不同的新闻传播者在对同一起新闻事件在认知上存在偏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汤景泰认为,公众从两年前的新闻中读出“新的东西”,用自己的常识、方式和思维进行重新思考,在舆情传播层面,是一种“议题逸散”现象——“正能量”新闻被反转,说明社会的信息系统出现了漏洞,这是网络舆论场的纠偏与筛选机制在起作用。

具体到“被拐女成最美女教师”新闻被反转的原因,汤景泰认为,这是由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在对此事件的认知上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价值观,“媒体也好,公众也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去看待同一起新闻事件,深入来看,体现的是多方力量参与话语权竞争,实际上也有利于‘舆论净化’,不断逼近事实和真相”。

  “这次‘正能量’新闻因公众质疑而被反转,是一种有益的传播现象,能让信息呈现更多面,能让网民看到更多;如果在新闻议题的源头上能看到更立体的信息层,这样一来社会对事件的总体看法才会偏于理性。”汤景泰认为,关于“被拐女成最美女教师”的争议话题,客观上或可促使打击拐卖的力度加强、宣传采取更为理性、得体的方式,“理不辩不明,有争议不是坏事,可能会让事态变得更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河北悠闲 发表于 2015-8-1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探访女教师郜艳敏村庄 村民:她快被逼疯了

【编者按】 1994年,18岁的郜艳敏被拐至太行山下的小村庄。2006年,担任代课教师的经历让她当选“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三年后,郜艳敏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一周前,一篇关于这位“最美乡村教师”的旧报道被网友翻出,也让她再次被拖入舆论的漩涡中。
  在郜艳敏18岁之后的人生中,人贩子用她赚钱,丈夫靠她传宗接代,剧组拿走了她的故事。
  如今她面临的,是更多她根本无力承担的重压。
  澎湃新闻记者前往河北曲阳,探访了郜艳敏和她所在的下岸村。
  “我对你们孩子怎么样……说我是贪污犯,我没有贪污一分钱!臭不要脸你们!”2015年8月1日下午,郜艳敏冲出家门,对围聚在村子广场上唠嗑、打牌的村民破口大骂。事情起因是,她听说村里有人说她闲话,指责她教学水平低下,挪用捐款,刻意败坏村子形象来博取同情。
  “这是她第一次跑到外头骂人,也是她第一次这样撕破脸皮。”事后有村民透露,“她可能是真的快被逼疯了。”
  7月30日,河北曲阳县委宣传部发布的一份签名信中显示,郜艳敏明确表示谢绝媒体采访:“想要平静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伤害。”
  短短几天前,因为一篇两年前的旧报道被网友翻出,郜艳敏的遭遇和现状再次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各式各样的人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下岸村探访这位近日在网络上广为人知的“最美乡村女教师”。
  不论怎么看,郜艳敏都和下岸村其他农村妇女们并无二致,她住在村里一间普通的平房里,黝黑粗糙的皮肤上布满皱纹,农忙时和丈夫刘权增一块干农活,闲时窝在家里看看电视,带带孩子。
  但事实上,村里人都知道他是刘家花了2700块买来的媳妇。
  郜艳敏夫妇家中墙上悬挂的合影。
  8月1日,郜艳敏的丈夫在家中午睡。他们家有三间房子,郜艳敏和丈夫分别睡在不同的房间里。
  1994年,郜艳敏丈夫在结婚时置办的家具。
  这座位于太行山深处村庄闭塞又贫穷,村里一共400来口人,其中有60来个适龄男子至今讨不到老婆,而像郜艳敏一样早年被拐卖至此的女性还有三十多个。
  7月30日,郜艳敏的丈夫把羊赶回自己院子里。
  1994年初夏,18岁的河南姑娘郜艳敏被人以介绍工作为由,拐骗到了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比她大6岁的羊倌。早年的婚后生活中,她经常会被喝醉酒的丈夫痛打,她试着逃跑,却没能逃出村口那条窄窄的山路。
  7月30日,一位村民从郜艳敏家的围墙外经过。
  8月3日,雨后的下岸村,一位老妇坐在石头上望着群山雾绕。
  但在村里小学担任代课教师的经历,让郜艳敏的命运发生了转折。2006年,郜艳敏被评为“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2009年,郜艳敏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村民开始尊称她为“郜老师”,而他的丈夫也因此不敢再随意打她。
  郜艳敏和孩子们在自家院子里做操的旧影。
  村子的新学校修建于1999年,资金来自保定一位老党员的捐助。
  随着郜艳敏和她的学生们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帮助,村子里对她的看法却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村口有一个一百平左右的小广场,一侧的两间平房是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办公室,男人们坐在门外的水泥台阶上唠嗑、赌牌九,烟蒂头和瓜子壳洒落一地,而女人们也三三两两坐在旁边,带着孩子。
  看到有记者采访,几个村民开始七嘴八舌地围了上来,开始数落起郜艳敏。“每次记者过来,村子哪里偏僻她就让拍哪里,从来不抓实际问题。”一位中年男性抱怨着, “她宣传我们村穷落后,收到的捐款就应该用在村子里。但是我们不知道谁捐了钱,也不知道捐的钱去哪了……村里的学校还是没有公办老师……媒体老是报道我们村穷,搞得女人都不愿意嫁到这里来了。”类似的抱怨不断从人群中传来,甚至有人开始怀疑,郜艳敏是否贪污了外界捐助给村子的善款。
  下岸村口的公路已经修好,但修路的资金并不是之前媒体报道中所说,来自剧组稿酬,“《嫁给大山的女人》剧组当初是承诺过给村子修公路,可是后来根本没有兑现。”郜艳敏表示。
  村子里的这些传言,正是这天郜艳敏情绪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8月1日,当地一家麻将室,这是许多村民主要的娱乐场所。
  对此,郜艳敏表示,“镇上成立基金会后,我个人没有收过任何捐款。”他的丈夫也情绪激动地指着家里的天花板说,“屋顶都漏水了!要是有钱,我们还会住这种房子吗?”
  在郜艳敏18岁之后的人生中,人贩子用她赚钱,丈夫靠她传宗接代,剧组拿走了她的故事,如今她面临的,是更多她根本无力承担的重压。
  因为贫穷,村里许多男人无力负担正常的婚姻,在这个依靠礼法维持秩序的传统乡村,买媳妇或者托人介绍来自更贫穷地区的女人,在他们看来似乎是唯一的自我解决通道。而在基建、教育等等他们更加力所不逮的事情上,人们竟自觉不自觉地,期望起郜艳敏能够为这个村子带来更多的改变,更大的贡献。


  喊骂了近半小时,郜艳敏才在人们的不断劝说下,回到了自己家中,但情绪依旧极不稳定,时而抽噎,时而嚎啕大哭,几度险些晕厥过去。
  “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臭东西!”2015年8月1日,或许是承受不住这过于沉重的负担,郜艳敏在村口声嘶力竭的叫骂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若不是“华夏郜氏宗亲会”一行人的劝说,这场骂战可能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这家志在联合全球郜姓者的组织,看到新闻后派出了两辆越野车和8个人,从河南专程赶到下岸村慰问郜艳敏。“今天到这个小山村,我们听到了不少流言蜚语,村民说郜艳敏把捐给她的东西贪污了。”其中一名郜姓男子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村里老百姓的流言蜚语第一很可耻,第二很可恨。”
  据华夏郜氏公共号推送,该组织将于9月9日上午9时在河北曲阳县政府门前进行“千人大情愿活动”,呼吁政府为最美女教师郜艳敏转正。
  “华夏郜氏”成员在慰问郜艳敏后,与她合影留念。
  但村里其他被拐女性的处境,孩子们的义务教育问题,各界捐款的监管等等问题又能指望谁来解决呢?
  答案仍未浮出水面。
北方思雨 发表于 2015-10-12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拐女成为乡村教师,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争议事件后,记者赶赴河北河南型背后故事。郜艳敏所在的下岸村,村民说“被拐媳妇有十几个”,拐卖“合理不合法”。“越南媳妇三四万”。
  当年郜艳敏跳河自杀时救她的人,如今是村干部,他表示“过去这是无政府主义。现在这个任期不能容忍拐卖这个事。”
  村民认为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跟写作文一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村干部认为“电影感动的方法不对。把下岸村弄这么臭了,年轻人娶不上个媳妇。”
  导视:
  【解说】
  被拐女成为乡村教师,一部电影引起轩然大波。
  面对外界采访,她表示想要平静的生活。
  【声音】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幼儿园老师郜艳敏:
  这份正义来太迟了,事情已经过去了21年。
  【解说】
  被拐、生子、留下,一个经历了被拐之殇的村庄。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民
  记者:咱们村你知道有多少媳妇是被拐来的?村民:有十几个。骗来的,你在哪里都是过生活,人心换人心。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外来媳妇原广西籍:
  (被骗)来到这,已经生了孩子,就跟被判了死刑一样。
  【解说】
  村民如何看待以他们故事为原型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外来媳妇原广西籍:
  这种拍(电影)法,跟写作文一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委会杨主任
  (电影)感动的方法不对。把下岸村弄这么臭了,年轻人娶不上个媳妇。
  【解说】
  贫困山村过去的一页如何翻过?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委会杨主任
  (过去)这是无政府主义。现在这个任期不能容忍这个事。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民
  现在不让再买了,再买要做监狱,那是违法。再买都买越南的(媳妇)。
  节目正文:
  【解说】
  2015年的夏天,在国产电影一个个创造票房奇迹时,一部多年前无人知晓的老国产电影也烧起了一把火,不过,烧起的是火气。
  电影的原型,是从被拐女成为山村女老师的“感动河北”人物郜艳敏,有网友翻出这部电影,并对其中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这不是感动而是“耻辱”,迅速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为何电影引发讨伐?当地村民们怎样看待这部电影?9月下旬,我带着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赶赴下岸村。从定州到曲阳县北面偏远的下岸村,走了两个多小时。
  让我意外的是,还没见到郜老师,开车带我们进村的杨大叔,就滔滔不绝讲了他经历的故事,曾经一个怀孕7个月的被拐妇女,在夜晚逃到了他的家。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附近村民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10点以后,有一个妇女四川的,怀孕七个月了,也没穿鞋光着脚,跑到我家里了,下着雨,那时候我也没有院墙,跑到我家了,她说救救我,她说我被一个四川人在石家庄车站骗到这里来了。大队就派了一个大队干部送派出所去了,他们说给我们找这个赔钱货干什么,又把这个妇女撵出来了。
  【解说】
  我来到了郜艳敏老师的家,之前她对媒体表示不希望被外界打扰。但她还是客气的请我进屋,说下冰箱里的饺子一起吃。
  我拿出《嫁给大山的女人》,说明了我的来意。之前郜老师对媒体表示,她从没看过《嫁给大山的女人》,她当年发信打电话给摄制组希望看到这部电影,却没有得到回复。
  但是面对我拿来的电影,她礼貌表示,不希望再回首往事,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声音】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幼儿园老师郜艳敏:
  谢谢大家的这份正义,可是这份正义来太迟了,事情已经过去了21年。
  【解说】
  郜老师的丈夫也不愿提及过去。现在他在家大不部分时间是喂养60多只羊。他说当年对父母的行为不知情,郜艳敏来家十多天,他才从外地赶回。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也有相似情节。
  【解说】
  这就是1994年郜艳敏来下岸村时住的房子,如今,郜艳敏的公公婆婆还住在这里。对于往事,他们不愿意再提。面对外界所说的追责问题,郜艳敏也不断对媒体强调,公公当年是救他的恩人。
  【同期】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片段
  人贩子:回去快走。 被拐女:我不走,我不走,大爷,你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大爷:这是我好不容易才凑的钱。
  人贩子:不行,这是买卖,差一分钱都不行。要不我还把她带走。
  被拐女:我不跟你们走。大爷,我这里还有钱,我这里还有钱,真的。
  大爷:姑娘你说啥?
  被拐女:大爷,在我右鞋里有钱。
  【解说】
  郜老师说当时,她不堪人贩子的虐待,主动恳请公公买她。但是到了刘家,不愿意把钱打水漂的农民也阻止她走。此后,逃不出去的郜艳敏,还选择了喝农药和跳河自杀。
  【记者刘楠】
  下面这个洼地就是下岸村,21年前,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小路,如果要想偷偷逃出去,需要翻过大山。从下面爬到这座山顶,我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是不要以为到了山顶就可以看到自由,我们看山这面,还有层层叠叠的高山。难度可想而知。
  【解说】
  和现实不一样的是,在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中,郜艳敏的公公婆婆和丈夫不但没有伤害她,还善良照顾她。最后还给了她自由,是她自己为了给孩子教书留了下来。
  而现实中,郜艳敏是在多次自杀外逃未果后,一年后才得到了和丈夫回家的机会。
  【同期】河南襄县双庙乡化行村郜艳敏的父亲郜大创
  记者:(郜艳敏回家时)你们当时有没有想把她留在这里?
  郜父:也说过,说过她不愿意。她说婆婆待她不赖,婆婆待她好。
  记者:那毕竟她是被骗去的?
  郜父:她是打工时去的。她过一家人生活,再让大家说也不行。我说了,怕她以后生气什么的。
  【解说】
  被拐卖来、出逃未果、生儿育女,为了孩子选择留下。在下岸村,同样经历的被拐妇女不难找到。
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2015/kuaixun_1012/2625299.html
冰与火 发表于 2015-10-13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拐女教师当地村民:电影泪点不对搞臭了村子

郜艳敏


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剧照

被拐女成为乡村教师,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争议事件后,记者赶赴河北河南型背后故事。郜艳敏所在的下岸村,村民说“被拐媳妇有十几个”,拐卖“合理不合法”。“越南媳妇三四万”。

当年郜艳敏跳河自杀时救她的人,如今是村干部,他表示“过去这是无政府主义。现在这个任期不能容忍拐卖这个事。”

村民认为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跟写作文一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村干部认为“电影感动的方法不对。把下岸村弄这么臭了,年轻人娶不上个媳妇。”

导视:

[解说]

被拐女成为乡村教师,一部电影引起轩然大波。

面对外界采访,她表示想要平静的生活。

[声音]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幼儿园老师郜艳敏:

这份正义来太迟了,事情已经过去了21年。

[解说]

被拐、生子、留下,一个经历了被拐之殇的村庄。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民

记者:咱们村你知道有多少媳妇是被拐来的?村民:有十几个。骗来的,你在哪里都是过生活,人心换人心。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外来媳妇原广西籍:

(被骗)来到这,已经生了孩子,就跟被判了死刑一样。

[解说]

村民如何看待以他们故事为原型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外来媳妇原广西籍:

这种拍(电影)法,跟写作文一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委会杨主任

(电影)感动的方法不对。把下岸村弄这么臭了,年轻人娶不上个媳妇。


[解说]

贫困山村过去的一页如何翻过?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委会杨主任

(过去)这是无政府主义。现在这个任期不能容忍这个事。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民

现在不让再买了,再买要做监狱,那是违法。再买都买越南的(媳妇)。

节目正文:

[解说]

2015年的夏天,在国产电影一个个创造票房奇迹时,一部多年前无人知晓的老国产电影也烧起了一把火,不过,烧起的是火气。

电影的原型,是从被拐女成为山村女老师的“感动河北”人物郜艳敏,有网友翻出这部电影,并对其中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这不是感动而是“耻辱”,迅速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为何电影引发讨伐?当地村民们怎样看待这部电影?9月下旬,我带着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赶赴下岸村。从定州到曲阳县北面偏远的下岸村,走了两个多小时。

让我意外的是,还没见到郜老师,开车带我们进村的杨大叔,就滔滔不绝讲了他经历的故事,曾经一个怀孕7个月的被拐妇女,在夜晚逃到了他的家。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附近村民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10点以后,有一个妇女四川的,怀孕七个月了,也没穿鞋光着脚,跑到我家里了,下着雨,那时候我也没有院墙,跑到我家了,她说救救我,她说我被一个四川人在石家庄车站骗到这里来了。大队就派了一个大队干部送派出所去了,他们说给我们找这个赔钱货干什么,又把这个妇女撵出来了。

[解说]

我来到了郜艳敏老师的家,之前她对媒体表示不希望被外界打扰。但她还是客气的请我进屋,说下冰箱里的饺子一起吃。

我拿出《嫁给大山的女人》,说明了我的来意。之前郜老师对媒体表示,她从没看过《嫁给大山的女人》,她当年发信打电话给摄制组希望看到这部电影,却没有得到回复。

但是面对我拿来的电影,她礼貌表示,不希望再回首往事,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声音]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幼儿园老师郜艳敏:

谢谢大家的这份正义,可是这份正义来太迟了,事情已经过去了21年。

[解说]

郜老师的丈夫也不愿提及过去。现在他在家大部分时间是喂养60多只羊。他说当年对父母的行为不知情,郜艳敏来家十多天,他才从外地赶回。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也有相似情节。

[解说]

这就是1994年郜艳敏来下岸村时住的房子,如今,郜艳敏的公公婆婆还住在这里。对于往事,他们不愿意再提。面对外界所说的追责问题,郜艳敏也不断对媒体强调,公公当年是救他的恩人。


[同期]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片段

人贩子:回去快走。

被拐女:我不走,我不走,大爷,你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大爷:这是我好不容易才凑的钱。

人贩子:不行,这是买卖,差一分钱都不行。要不我还把她带走。

被拐女:我不跟你们走。大爷,我这里还有钱,我这里还有钱,真的。

大爷:姑娘你说啥?

被拐女:大爷,在我右鞋里有钱。

[解说]

郜老师说当时,她不堪人贩子的虐待,主动恳请公公买她。但是到了刘家,不愿意把钱打水漂的农民也阻止她走。此后,逃不出去的郜艳敏,还选择了喝农药和跳河自杀。

[记者刘楠]

下面这个洼地就是下岸村,21年前,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小路,如果要想偷偷逃出去,需要翻过大山。从下面爬到这座山顶,我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是不要以为到了山顶就可以看到自由,我们看山这面,还有层层叠叠的高山。难度可想而知。

[解说]

和现实不一样的是,在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中,郜艳敏的公公婆婆和丈夫不但没有伤害她,还善良照顾她。最后还给了她自由,是她自己为了给孩子教书留了下来。

而现实中,郜艳敏是在多次自杀外逃未果后,一年后才得到了和丈夫回家的机会。

[同期]河南襄县双庙乡化行村郜艳敏的父亲郜大创

记者:(郜艳敏回家时)你们当时有没有想把她留在这里?

郜父:也说过,说过她不愿意。她说婆婆待她不赖,婆婆待她好。

记者:那毕竟她是被骗去的?

郜父:她是打工时去的。她过一家人生活,再让大家说也不行。我说了,怕她以后生气什么的。

[解说]

被拐卖来、出逃未果、生儿育女,为了孩子选择留下。在下岸村,同样经历的被拐妇女不难找到。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外来媳妇原广西籍:

我们都出来了,已经有了孩子了,就跟判死刑了一样。

记者:在您离家多少年之后您才联系上(家人)?

李:三年。我弟弟来那封信是怎么说的,他说姐姐,收到你的来信全家人很高兴。这几年来,我们全家人包括我们村的人,都认为你已经离开了人世了,一点消息都没有。姐姐你可以把你的生活给我讲一讲,另外把把你家庭情况都说说,看看弟弟就放心了。后来我也没说别的。

记者:他劝你回去吗?李:不劝我回去。

记者:为什么?李:因为我都有孩子了,我弟弟都不同意。我们家的人说,你看孩子没爹孩子没娘,这都是最大的耻辱,所以说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生下孩子来都有义务把孩子抚养成人。

[解说]

29年前,李大姐还是从广西被拐骗来的24岁小李。如今,她53岁了,已经当了奶奶,做她做卖烧饼的小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收入三千多元。

得知我们带来了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李大姐说很想看看她们的故事怎样被改编的。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外来媳妇原广西籍:

这种拍(电影)就跟写作文一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描述就怎么描述。根本不真实的。

[解说]

电影中对拐卖妇女受到的伤害并没有过多提及,李大姐说她身边被拐姐妹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外来媳妇原广西籍:

她老公比她大,后来她一边哭一边说,大姐,你看看我这个烟头烫成这样,我怎么跟她过,已经打她好几天起不了床,头发都出不了,抓她头发,其实很折磨她。她跟我说了以后,后来回去一直都没有来,现在她闺女和儿子都结婚了。

记者:那她呢?李:她一直在广西,没回来。


[解说]

这样的情况,在下岸村不是个例。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民

记者:咱们村是有多少媳妇被拐卖来的?村民:有十几个。

记者:现在留下来有多少?村民:大部分留下来,留下来也不少。

记者:您怎么看她们为什么会留下来,都是被骗来的。

村民:骗来的,你在哪里都是过生活,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你待她强点,当她是个人,。家也是掏几千块钱买一个媳妇,那时候挣几千块钱也不好挣,买来了谁不好好伺候的。

记者:这是违法行为村干部不管呢?村民:不能管这个。

记者:为什么叫不能管呢?

村民:住在村里一起,买这个人,贩这个人这个人是犯罪,这个要的是把他当人看待。

记者:你觉得买的人没有什么罪过?

村民:要这个人,我要的我家里没有什么罪过,我当人看待她。

[解说]

在很多村民眼里,过去花钱买媳妇不是新鲜事。让他们意外的是,今年夏天,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引起网络热议,媒体纷纷涌入下岸村采访,当地的警察也开始到这个村子了解情况。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外来媳妇原广西籍:

那个小伙子来了问了很多问题,我说为什么你们要来干涉我们村,人家过平静的生活了现在。那时候人家求救,你们还没来。那时候你们还不可能出生呢。

记者:你是说来调查的警察当年还没有出生。

[解说]

下岸村有400多人,在当地是个地处偏僻的贫困村。村民们不解,为什么现在外面有人说要追究买媳妇的人家什么责任。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附近村民

记者:很多网友说当年没有追责,现在要追责。村民:不能追责。

记者:为什么呢?村民:这个事再追责追成什么样了?追什么追,人家两口子过挺好的。合理不合法。

记者:合理不合法?村民:那时候跟社会有关系

记者:现在让你们重新选择,比如20多年前你们就是郜老师的邻居你们会怎么做?

村民:也不报警,也不管。没有人报警,都是乡里乡亲的。

[解说]

看了电影,他们认为演员太漂亮,和生活离太远。不过,也有村民表示,对于过去发生的残酷的真实,电影在改编中应该有所保留。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民

A:不能老宣传反面作用,社会现象坏现象总是临时,不是长久的。

记者:你是赞同这样的改编方法还是认为应该再真实一点呢?

A:差不多算了。真实的,有时候太伤心了。

记者:你是觉得有时过于真实会太伤心了。

A:你像那时候看了有时候就不能看,你看了岁数大了有时候太伤心了。

[解说]

这天,下岸村村委会的几名干部,也第一次看了他们听说过却从没看过的电影。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委会杨主任

看这个电影,我们村里现在青年人,对于看这种事就有点反感。这个情况和原因在哪里,我们下岸村虽然落后,并不是很严重的落后。大家仇视这个村,比如说女人想来不来了,你这个村不行。从这个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坏作用。

记者:您觉得怎么办,有什么建议吗?

杨村长:有什么建议,把不真实的事应该取消,恢复我们村的正常生活。

[解说]

现任村干部的杨主任,当年在郜艳敏跳坝自杀后,是下水把他救出来的人。对于村民过去买媳妇的事情,他也有自己的思考。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委会杨主任

杨村长:以前那是无政府主义。

记者:现在为什么20年前有这样的事情呢?

杨村长:主要就是那时咱们这个社会法制管理不严格,比如说郜艳敏这样来了以后,家里看着她,管她。有跑了的,跑了以后他家里不但钱花了,而且这个儿子还受到很大影响,不仅女方受影响,家里也受影响,双方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妈走了以后,丢下孩子,孩子就是连个妈都没有,所以造成这样的伤害。现在这个任期不能容忍这个事。

[记者刘楠]

在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你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回音。21年前,被拐来的郜老师却一直得不到外界的回音。这21年,她种地放羊,不过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那面插着红旗的教学点。在那里,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可以平复她内心的种种波澜。

[解说]

郜老师在这个教学点教了十几年书,原来有小学低年级,后来撤点并校后这里成了幼儿园。郜老师给这里10多个孩子上课,每月工资500多元。

[解说]

29年里,广西南宁来的李大姐有了儿女,她在村里人缘很好,在最热闹的村委会门口,还卖起了炸香肠。她的小孙子,就在郜老师教的幼儿园上学。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外来媳妇原广西籍:

那天他说,奶奶我要考大学。他都知道。我说你还知道上大学,去念了一天书,我说明天别念了,你会念什么呀。他说我会念,我会12345678910,还有拼音。

[解说]

对于村里年轻人,买媳妇的事情有所耳闻,但是已经很遥远。

[同期]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村民

村民:我丈母娘。

记者:您丈母娘是买来的?村民:不知道从哪买的,反正是买来的。现在都不让卖了,再买都坐监狱。

记者:知道这是违法的?村民:那时候老百姓不懂法。

记者:现在像你们这辈,如果娶不上媳妇还会买吗?

村民:娶不上,买也买不上,早就不卖了,再买就犯法。再买买越南的。

记者:越南的,你们附近有越南媳妇?

村民:那边有。

村民:多少钱?村民:三四万了。

记者:你觉得这种越南媳妇是违法的吗?

村民:那违什么法,人家自愿来的。都介绍过来的。

[解说]

河南许昌市襄县双庙乡化行村

郜艳敏19岁前生活的地方

[同期]河南省襄县双庙乡化行村郜艳敏的三婶

就是这边的房子。她原来就在这个屋子住。那时候她小,以前性格可开朗了。见人先笑后喊。头发是扎个小辫儿,学习也很好,这闺女。

[声音]郜艳敏的儿时闺蜜井小葵

小时候我们俩一块玩最好了。那时她去毛线厂打工干活,去了几个月,回来过春节的时候,回来还给我买了一件衣服,一件绿色的毛呢,青苹果,毛呢衣。回来过了过春节又去,(1994年)5月,回来过端午时候,她后来跟我说他在车站,被两个骗子骗去了。

[解说]

21个年过去了,郜老师是村里最后一个买来的媳妇。今年40岁的郜艳敏对记者说,女儿今年18岁,她被拐卖那年也是18岁。在石家庄上学的女儿每次放假,她都要去车站接她回家。因为当年,她就是在火车站被人拐卖的。http://hb.jjj.qq.com/a/20151013/010673_all.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29 22:30 , Processed in 0.050113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