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贵阳依依 于 2019-1-7 10:44 编辑
时隔56载的相聚
——寻找弟弟陈维礼
编 辑:悠悠药草
南宋杰出爱国诗人杨万里的《悯农》中写道:“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大意是: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令许多家庭陷入贫困。陈维华家本就不宽松的日子也随之更加拮据,挨饿的日子也是有的。
1962年,陈维华父母在贫困中相继离世,时年9岁的弟弟陈维礼也随后被送到福利院。同年,经他们当时居住地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牛滩区的区委书记黑耿一(音)联系,由钟远镜(音)将陈维礼及另一个孩子熊登杰一同送养至黑耿一(音)老家,其妹妹所在村。据说,那个地方许多人不生育。
岁月穿梭,时光流逝。当年,与陈维礼一起被送走的熊登杰曾被家人找到,且与家人有书信往来。陈维华及家人便找到曾与熊登杰有联系的人,看看他们是否知道陈维礼的下落。可遗憾的是此人已经过世。况且,这些年他们还曾几次搬家,所以熊登杰的通讯地址已无处可寻。他们只记得熊登杰在山东,故而这条线索就此中断,在多方寻找无果的情况下,《等着我》节目的播出让陈维华看到了希望。
2018年11月28日,志愿者江北老闫收到陈维华的求助任务。但因陈维华未曾读过书,又加之其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令江北老闫与陈维华的沟通一度陷入困境。江北老闫马上求助泸州志愿者四川杨。四川杨随即拨通了陈维华的电话。原来,陈维华已经是76岁的老人。多年来,始终思念被送养的弟弟陈维礼,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见到自己唯一的亲弟弟,也好让弟弟的子孙们知道他们的根在哪里。于是,我们就从老人口中了解到了上述故事。同时得知,黑耿一(音)当年将弟弟送走后,在泸州七化建公司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四川杨恰好与该单位有业务往来。四川杨随即联系其朋友,很快便找到了黑耿一的女儿郝大姐。原来,黑耿一(音)叫郝更友。今年已95岁高龄,且神志不太清晰。但好大姐知道她父母曾将一个四川泸县玄滩的孩子送到父亲老家山西收养。很快,郝大姐即从老家的亲戚处了解到,当年被送养到父亲老家的孩子有多个。其中,有两个被她家亲戚收养。他们一个现住山西武乡县枣林村,叫王如华。另一个,现住山西武乡县张村。据说,张村的这个孩子在四川只有一位亲人,是其舅舅。另外,他们都曾回过四川老家。因此,这两位均可排除。稍后,郝大姐又委托他人去联系另外几个被送养至此的四川孩子。对方回复,武乡县东黄岩村有一位郝建中,石北村有一位郝晋中(已过世),这两位原本是亲兄弟。东河村有位崔四清,现已定居四川成都,这三位自然也不是陈维礼。还有一位张村的郝保金虽尚未取得联系,但从基础信息中也可排除。这几位虽不是陈维礼,可他们所居住的村子均相距不远,故大家彼此始终有往来,遇事也互相帮忙。
四川杨随后又拜托郝大姐,让这些被抱养的四川孩子们相互了解一下,哪位是9岁时,从四川福利院领养过去的,今年65岁。第二天,郝大姐发来消息。她山西老家的亲戚特意去武乡县石北乡邢家庄,又找到一位从四川领养过去的孩子。据本人口述,他原名叫陈维礼,现名周玉生,他还记得自己是从牛滩区杨益乡桂花园孤儿院被领养到山西的。1962年,他8岁。那时,他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多年来,从未回过四川找亲人,也未见有人来找他。现在他和爱人已经是5个孩子的父母。大女儿已经45岁,小儿子也已32岁。
这个情况与陈维华老人要寻找的弟弟高度相似。杨当即联系陈维华老人。老人也记起弟弟确实是在泸县牛滩区的桂花湾福利院被送养到武城县刑北村。二人口述完全一致,基本确定这位即是陈维华老人的弟弟陈维礼。
陈维华老人随后多次恳求志愿者能帮助他转达他对弟弟的思念,渴望弟弟能够回家。哪怕能与弟弟通个电话也好,也算了却了他一生的牵挂。四川杨随即根据郝大姐提供的信息,电话联系山西武乡县石北乡邢家庄的周玉生。与他再一次确认他的原生家庭是否在四川泸县牛滩区,家里还有一位哥哥。
时隔56年,第一次来自家乡的寻找,竟让周玉生激动得一时语噻。他爱人随即接过话筒,逐一回答了杨的询问,内容全部吻合。四川杨随即将周玉生老人的照片,及老人书写的老家地址的照片转发给了陈维华老人的邻居,请大家再一次确认。经再次核实,确定周玉生即是陈维华老人苦苦寻找的弟弟陈维礼。
不日,兄弟俩便有了56年后的第一次通话。半个世纪的牵挂,这一刻终于尘埃落定。血浓于水,虽身在异地,心却已经回到家乡。陈维礼老人表示,他会尽快启程回到四川看看自己的父老乡亲们。
原帖链接: 寻找1953年出生四川泸州1962年送养到山东陈维礼353556
编后记: 宝贝回家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是全体志愿者以及各界爱心人士的功劳,是大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在这里,向每一位参与案例的志愿者致敬。许多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做了很多工作,而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因编辑无法亲身参与案例,而案例的编写时间要求相对紧迫,难免会对案例的细节或参与的志愿者有所遗漏。为进一步完善总结的内容,确保案例能够真实还原寻找过程,如发现有遗漏或是偏差,欢迎了解和参与案例的志愿者随时提出修改意见,案例总结如有不妥,可随时与案例编辑或网站管理彤(2022399556)或者依依(539683555)联系,我们将随时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