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贵阳依依 于 2017-7-30 21:01 编辑
郑大姐的心事 ——寻找王根兴
编 辑:麦 麦
2017年2月28日,宝贝回家志愿者去听海接到了新的任务:帮助郑雅萍和李冬梅大姐的寻找心中的正能量:救命恩人王根兴。当去听海拨通郑大姐的电话时,郑大姐满怀感念的把46年前的故事娓娓道来。
46年前,风华正茂的郑大姐和李大姐作为下乡知青,与所在公社的民兵到桂林的扒塘山参与修路。当时,海拔2000多米的扒塘山上修建了一座雷达站,为了方便上下,亟需修建一条通往山顶的公路。王根兴所在的部队与民兵们共同修路,而王根兴本人正是部队派到郑大姐和李大姐所在的民兵连的军代表。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日子里,王根兴与他们一起施工,一起吃住,共同度过了一段艰难但快乐的时光,王根兴的担当与正直也留给她们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修路施工的时候,经常需要通过放炮在陡峭的山壁上炸出一条道路来,而为装满炸药的炮眼点燃导火索,无疑是危险系数最高、命悬一线的工作。王根兴担忧民兵们的安危,每次都是他承担起点燃导火索的任务,一旦出现哑炮的现象,王根兴都冲在前方,主动去排除危险。有一次旁边的山头在放炮,爆炸激起的碎石头在郑大姐和李大姐她们的道路前方哗哗直落,王根兴当机立断,引导民兵们往后撤,而他却奋不顾身的站在队伍的最前端仔细观察,一直等险情排除才让民兵们通过。而郑大姐最难忘的莫过于王根兴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在一次施工中,郑大姐所站立的地方碰上山体滑坡的现象,转眼山川突变,看似坚实的山坡迅速往下滑,眼看脚下便是万丈深渊。王根兴当时正和郑大姐站在一起,情急之下只见他用力一把把郑大姐从滑坡的边缘拉起,郑大姐顺势抱住了旁边的一棵小树才站稳了脚跟。至今想起,郑大姐眼前仿佛还呈现出那一大片山体轰隆隆滑下的画面,震惊、后怕。如果没有王根兴的伸手救援,郑大姐可能当时就香消玉殒了。
此后不久,施工因故停止,郑大姐和李大姐回到了桂林本地。第二年,郑大姐与王根兴在桂林市相见,但没想到此后两人一别就是半生。郑大姐和李大姐感怀当年正直有担当的王根兴,一直希望能找到救命恩人,当面向王根兴表达内心的感恩。去听海听完郑大姐的心事后,立即整理王根兴的资料并发出帖子: 寻找王根兴 编号:dzw69635
郑大姐提供的信息说王根兴是上海人,在广州军区空军部队服役的老兵,驻地是广西桂林临桂县五通镇宛田公社,家里原来在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路。根据当年的历史情形,去听海分析王根兴是城镇兵,因此非常可能最终回到原籍上海市工作和生活。根据这些信息,去听海联系了志愿者淡然,淡然在一番寻找后,反馈给去听海说上海的确有疑似王根兴的人。当去听海与王根兴电话联系上时,确认这位老兵就是郑大姐和李大姐要寻找的救命恩人王根兴!
当去听海向王根兴转述郑大姐提到的救命之恩时,王根兴平静的回复:“谢谢你们的联系。这次让我看到了当年在部队的生活,当军代表带领民兵、知青的一些同志,这让我心情非常高兴!关于救她,是很正常的,我们军人的另一个责任就是保护他们,所以记忆不深。感谢中央电视台和无私付出的志愿者们。谢谢你们。”
责任使然,王根兴义不容辞,这就是军人的情结,这就是军人的使命。责任使然,王根兴就这样奋勇救人冲锋在前,尽职尽责的做着一位军代表应尽的责任。在王根兴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满满的正能量,更是精神与责任。
二排右四是王根兴,一排右四、右三是郑雅萍、李冬梅
编后记: 宝贝回家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是全体志愿者以及各界爱心人士的功劳,是大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在这里,向每一位参与案例的志愿者致敬。许多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做了很多工作,而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因编辑无法亲身参与案例,而案例的编写时间要求相对紧迫,难免会对案例的细节或参与的志愿者有所遗漏。为进一步完善总结的内容,确保案例能够真实还原寻找过程,如发现有遗漏或是偏差,欢迎了解和参与案例的志愿者随时提出修改意见,案例总结如有不妥,可随时与案例编辑或网站管理彤(2022399556)或者依依(539683555)联系,我们将随时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