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回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62|回复: 0

[一般新闻] “打拐”不能徒有激情

[复制链接]
战士 发表于 2017-4-2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评论员 扈宏毅
  话题榜善意未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也会带来伤害,社会各界参与到打拐行动中本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在关注和监督的过程中要学会理性、有效地处理问题,多思考如何才能让打拐行动提高效率。
  一场误会,打破了贵阳残疾女聂祥芝原本平静的生活。因相貌相似,聂祥芝一度被误认为是山东刘秀英15年前走失的女儿牟翠翠。经过比对DNA,贵州警方排除了聂祥芝为牟翠翠的可能性,然而,聂祥芝的生活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几天,她需要经常向人解释,她出生和成长都在贵阳市六广镇团山村,亲生母亲是王昌秀,从未去过山东。
  尽管一出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认亲故事就此谢幕,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的生活能够在短期内归于平静,聂祥芝和她的父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显得不知所措,通过卖唱维持生计的愿望可能也要告一段落。这件事过后,围观的网友们尽管有些“革命尚未成功”的遗憾,但绝大多数人认为,这起码给失去女儿的可怜母亲带去了一线希望,在寻找被拐儿童的道路上,我们付出任何努力都不为过。
  是的,对于苦寻女儿15年的母亲来说,认错人、报警、要求做DNA鉴定来获取一个笃定的结果,都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一个失去孩子的家庭为百分之一的希望而做的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是,媒体在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却不能不反思。
  从聂祥芝的卖唱视频突然被发布到网上,使得她在瞬间不由自主地成为“网红”,到大大小小的媒体在真相大白之前用“女孩失踪15年后变残疾在街头乞讨”做标题吸引无数受众,再到接连渲染寻亲母亲“难以想象女儿经历了什么”的伤痛,乃至将“采生折割”的传闻再次推上热门话题,在人群中散布一种“细思恐极”的虚假信息……这些看似是在帮忙的热心与善良,在推动母亲寻女的事件发展中其实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它更像是在核心内容的周边打转,只是致力于煽动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样一场具有离奇色彩的故事,并满足着媒体和网友各自的主观想象和猎奇心理。对被错认的聂祥芝来说,这无疑成为了一种伤害,对寻女母亲而言,也会在极大程度上放大自己内心的期待和伤痛。
  这种在事实澄清之前的媒体判断与全民围观,并不能用某些人口中简单一句“为了打拐认错也值得”的寻亲模式来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教授是在微博上开设“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第一人,他的初衷是希望网友将看到的乞讨儿童的照片上传至微博,希望家中有孩子失踪的父母能借此信息找到被拐的孩子,一时间该微博展现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无数网友纷纷支持响应,这似乎能够扭转过去解救乞讨儿童上信息隔绝的困境,但随后就有人意识到,这种行为存在侵犯他人隐私权的问题并可能对乞讨者造成更大的伤害,也会让犯罪分子提高警惕心,更何况迄今为止,还未有事实证明有被拐儿童通过“随手拍”行动被解救出来,儿童乞讨行为基本上是亲生父母指使的。
  也正因如此,警方给出的解决方案始终是一旦发现可疑儿童,首先做的应该是报警,并悄悄拍照留作证据,等待警方进行调查证实,当警方对可疑儿童进行身份验证并采取了救助措施以保证其人身安全后,经公安部门同意,再将照片发布到网上以供失踪儿童父母辨认。
  善意未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也会带来伤害,社会各界参与到打拐行动中本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在关注和监督的过程中要学会理性、有效地处理问题,多思考如何才能让打拐行动提高效率,增强科学打拐的意识,完善警民联动机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误伤。
http://www.jn001.com/news/2017-04/18/content_249574.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27 10:44 , Processed in 0.026631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