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回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0|回复: 0

除了学习,还可以给孩子更多关注

[复制链接]
战士 发表于 2015-1-10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家长快来学几招
孩子“失联”、“失踪”、“走散”、“出走”这些字眼对于家长来说,都是无比恐怖和心惊肉跳的。最近,从各家媒体的报道来看,不管是台州还是其他省市,儿童走失案频发。每个孩子的失踪,都伴随着一个家庭的悲剧,作为家长,除了应该及时了解防拐骗、防走失常识,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更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常做有效沟通,使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
防走失篇
到了年底,孩子放假了,家长们喜欢带着孩子走亲访友、到超市购物、去儿童乐园玩耍,所到之处都是人多的地方,如果是年龄小的孩子,很容易一不留神就跟孩子走散了,甚至被拐骗。因此,家长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做好防范工作。
家长可以事先教育孩子走丢后应该怎么办?
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宣教科科长王林生提醒,要避免孩子走散、走失,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把自己的孩子看好。但是家长们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还是没有看住孩子,导致悲剧,即使最终找回了孩子,但找寻过程中的心惊胆战和恐惧心理始终挥之不去,而且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阴影。
那么孩子走丢怎么办?王林生认为,在家长带孩子出门之前就要反复提醒孩子走丢后应该怎么办,以及要如何防走丢。很重要的一点,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如果跟父母走散了,一定要留在原地不动,同时,家长寻找孩子时也要留一个人在原地等候,让孩子回来时能找到家长。
如果要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广场、游乐园等地,可以事先在孩子的口袋里放一张纸条,写上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万一孩子走散了被好心人遇到,可以及时跟家长联系。当然,如果能教会孩子记住家长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那是最好的。
“不过,容易跟家长走散的往往都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往往不会报警,也记不住家长的号码,所以在孩子口袋里留一张写有重要信息的纸条非常重要。”王林生说。
还有一项工作家长也可以在平时教会孩子:认制服。这样如果跟家长走散了,能第一时间找到警察、保安或工作人员,请求他们的帮助,而不是陌生人。在平时的教育中,还可以通过绘本、动画、视频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从书本、视频中学会保护自己,分辨好坏。
防拐骗,家长各有妙招
除了走失,家长们更担心的是孩子被拐骗,王林生表示,被拐骗的孩子往往都比较小,不记事,也没有分辨能力,因此家长们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学会认方向”往往都不太管用,但可以教会孩子他们可以接受的方法防拐骗。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家长们在转发一条信息,讲的是,一陌生人走到8岁小女孩面前说:“妈妈有点事,让我来接你……”小女孩说:“请报上密码。”陌生人一下蒙了。小女孩一看他答不上来,赶紧跑了——原来小女孩妈妈为防万一,跟女儿约定了一个密码,任何人来接她必须要核对密码。
同样身为家长的蔡女士看到这条信息后对这位妈妈竖起了大拇指。“我虽然也担心孩子会走失、被拐骗,但是平时教育孩子时也只是强调让他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跟陌生人说话,结果有一次在超市,一个陌生人跟他搭话还是成功了。”蔡女士说,虽然当时跟他搭话的人并不是坏人,但是孩子的这个行为表明自己平时教育无效,准确来说,是方法不当。现在,蔡女士根据儿子的爱好也给孩子设了一个搭话密码,找人试验了几次还挺管用。
王先生有个5岁的儿子,在看了电影《亲爱的》之后,他也就如何防拐骗进行了思考,他的妙招就是:给儿子买了一个声音响亮清脆的哨子挂在脖子上,教育孩子当有陌生人要抱自己或者跟自己说话的时候就吹哨子,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威慑坏人。王先生说,儿子很喜欢吹哨子,每次看到交警在吹哨子就要学,因此他才想到这一招。
防出走、自杀篇
学生出走、自杀,这样的消息时常出现在媒体上,总结这些孩子出走、自杀的原因,往往都是“学习压力大”、“在校被冤枉”、“被老师批评”、“考试没考好”、“父母责骂”等。这些在孩子们看来是“天大的事”,在生命面前显得又是那么微不足道。如果父母能给予更多的关爱,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或许能避免一个个悲剧的发生。
家长要多跟孩子沟通,别等到孩子出走了才后悔
1月4日,温岭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小陈一句“不想回家”,除了能说明小女孩失踪的原因之外,更透露了家庭原因带给小女孩一种对家的排斥心理,这一点,从她多次离家出走也可印证。
对于家长们来说,成绩、升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应狠抓不放的重点工作,但是同样很重要的心理问题往往被家长所忽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沟通师张丽娟认为,小陈这么小的女孩在最需要得到父母关心、帮助和爱的时候,却宁愿选择了离家出走来逃避父母,这是一种非常痛心的事实。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作为父母应该反省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有效倾听孩子内心的情绪情感,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她认为,亲子沟通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家长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产生冲突的时候一定要民主地协商,以便达到双赢的模式来满足双方的需求。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父母才有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可能,学会接纳孩子,接纳就是尊重,孩子因尊重才会改变。千万不要等到孩子出走了才开始后悔。
评论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大师”
不过分溺爱,不对孩子说“负面”语言,不培养“茶杯”式孩子
张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NGH催眠师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依靠也是最重要的依靠,孩子对父母的话有一种天生的接受性。所以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大师。父母自己的修养和幸福指数直接影响孩子的将来和幸福感。
我经常听到有一些家长惯用负面性质的语言对自己的孩子说话:“你真不听话”、“你真笨”、“你是胆小鬼”、“你像你爸爸(妈妈)一样好吃懒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做到如父母“所愿”成了“不听话”、“胆小鬼”、“好吃懒做”之人。
再比如说当孩子在看电视,你想让他(她)去做作业,对他(她)说“别看电视”,孩子脑子里想的却是“看电视”。孩子是成功地执行了父母的负面暗示,而父母全然不知,孩子可能表现越来越差,而父母这时会更加责备孩子,这样亲子沟通交流越来越困难。
另一方面,现在的父母还有一种对孩子过爱的现象,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后他们面对正常的挫折也承受不了。比如:当孩子被石头绊倒或者从幼儿园、学校回来告诉你,有老师或同学欺侮他(她),你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很紧张的样子,忙安慰,心疼得不得了,替孩子出气等。那是父母的好意,在其整个童年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
可这样一来,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所以只能培养出大批“茶杯”式孩子,他们一碰就碎,遇到一点挫折就出走甚至自杀。
再有,父母把自己的需要、主观愿望和孩子的需要混淆起来,因为自己童年的创伤和未尽事宜等自身的心理问题,而在孩子的身上投入太多的关注。无论表面形式如何,当今父母潜意识中在孩子小的时候拿他们当大人,在18岁以后,却又拿他们当小孩儿了。所以理念不对,方向不对,沟通和交流就成了一大障碍了。
父母接纳自己是一个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才会允许孩子的不完美。对于孩子,父母需要有效的沟通和有效的技巧,学习催眠的语言,如对孩子说:“我不知道你何时会去写作业?”而不是直接说:“不要看电视”,这样,孩子的潜意识中就接纳了“写作业”的指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 吉ICP备08101543号 )

GMT+8, 2024-11-27 15:48 , Processed in 0.031218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